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遭质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2:12 新民网
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遭质疑(图)

中国龙形象(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遭质疑(图)

西方文化中的“龙”是一种恶兽。来源:国际在线


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遭质疑(图)

中国的传统舞龙


你认为是否应该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
应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中外所普遍认同。
不应该。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误解中国。
无所谓

  核心提示: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颠覆“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的观念?网友说:坚决不同意!

  【新民网·独家报道】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颠覆“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的观念?网友说:坚决不同意!日前,有专家对媒体表示,由于龙容易招致外国误读误解,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消息一出,立即得到网友热烈反应,不少网友对要“取消”龙的“代表地位”提出了异议,并对“容易招致误读误解”的“弃龙”理由表示不理解。

  今天上午,沪上某媒体报道,一项旨在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研究,目前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报道称该课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正在考虑取消“龙”作为中国形象代表的地位,同时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标志。

  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为什么现在专家要“罢龙”呢?吴友富表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再者,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基于以上理由,吴友富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

  对于专家的“弃龙”建议和“弃龙”理由,网友大多表示不理解和不赞成。今天上午7:41分,有网友在某知名论坛上开了专贴讨论此事。网友mmgg在帖子靠前的位置提问:“难道受不受别国尊重要看国家形象标志吗?”Libralfl则表示,“龙做为中国的象征,(是)一种充满神秘感的圣兽,(代表了)上千年的历史,坚决不同意专家(罢龙)的意见!”网友镰刀手爱中华很不解,为什么“几千年下来的龙文化和龙图腾被专家说否定就否定”?

  新民网在得知网友的上述意见后,第一时间致电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的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新民网随即致电该校党委办公室和宣传部,据该校党委办公室一位男性工作人员透露,吴友富今天全天在校外上课,无法联系。新民网于是转而联系吴友富任副会长的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该协会一位姓卢的秘书也表示,无法帮新民网联系到吴友富本人,并表示此课题与该协会无关,“可能是吴教授的个人行为”。

  据之前报道该事件的媒体称,“弃龙”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将很有可能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作者:陈未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 标志”的相关新闻
专家建议重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 (2006-12-04)
中国城市规划用紫蓝绿黄红五线标志 (2006-11-29)
中国红十字会查出滥用红十字标志逾二万处 (2006-10-27)
陈雪晔:中国文化需要标志性产品 (2006-10-18)
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开放首日遭踩踏(组图) (2006-09-28)
组图: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安装完毕 (2006-09-27)
“中国龙”的相关新闻
"中国龙"饮"黄河水":丙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纪实 (2006-03-31)
图文:阿根廷女孩伸手触摸舞动的中国龙 (2006-01-30)
图文:青年舞动的中国龙在热舞 (2006-01-30)
图文:巴西华人和当地青年舞动的中国龙 (2006-01-30)
图文:舞动的中国龙经过女王大厦 (2006-01-30)
图文:伦敦市长和中国驻英大使为中国龙点睛 (200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