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总理的“焦虑”与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杨德广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重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即重视“出成果”,轻视“出人才”。因为“出成果”是晋级评奖的硬指标。而“出人才”是软任务,与晋级评奖关系不大。因此许多高水平的教授不从事教学工作,本科生见不到名师、名教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

  ●凡是有成就的拔尖人才,在年轻时代就崭露头角了,大学阶段是哺育他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名师、大师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为了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改变现有的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一所大学,不能只看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还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向在座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了几个“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的问题。温总理特别提到,“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事关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及各类人才。温总理提出的这个他“非常焦虑”的问题,值得我们为之深入思考。

  高等学校是培养杰出人才的主阵地,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我国有四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每一类大学都不可缺少,以培养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方面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这三方面人才的支撑。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教学型的大学主要培养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型大学主要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任务应由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承担。

  据人才学专家研究,人群中智力超常的人才占5%左右。我国每年招收500余万名大学生,报名者有800多万人,经层层筛选才能进大学。大学生中有10%属智力超常的优秀生,即50万人。这些学生在小学中学就是佼佼者,具备成为拔尖人才的条件。50多年来,我国的招生制度把这些优秀学生送入到全国重点大学,这些全国重点大学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确实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管、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重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它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上,即重视“出成果”,轻视“出人才”。因为“出成果”有经费、有论文,是晋级评奖的硬指标。而“出人才”是软任务,与晋级评奖关系不大。因此许多高水平的教授不从事教学工作,本科生见不到名师、名教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还有,对进入重点大学的超常学生,在培养方式上,仍按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对超常学生没有进行超常规的培养,尖子学生不能脱颖而出。有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利用他们的“名气”热衷于办班创收,耗费大量精力,对在校生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放任自流,使这些中学生尖子平淡无奇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把他们的天才泯灭在常规教育之中。难怪有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7%)后悔上学,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应当看到,凡是有成就的拔尖人才,在年轻时代就崭露头角了,大学阶段是哺育他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李政道教授曾经在一个会上说过:“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列成一个表,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多岁或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如何为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我国有二千余所大学,不可能要求每所大学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对二千多所大学给予明确的分类定位,凡列入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行列及其他一些有重点学科实验基地、文科基地的大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既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要制订“出人才”的计划,要在经费、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保证,并作为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依靠“名师”、“大师”直接培养尖子学生。高校应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尖子学生的指导老师。对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长期来,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就是科研成果多、学术水平高,是学科领域带头人。忽视了他们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当今要真正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必须依靠名师、大师。“名师出高徒”,这是至理名言。但名师游离于培育人才之外,只是搞科研、写论文,是不可能出“高徒”的。名师、大师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发扬光大创新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要让他们及早投入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重点大学有许多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应吸收大学生和研究生、尤其是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参加,让他们做教师的助手,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尖子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比关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学习上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为了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改变现有的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一所大学,不能只看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还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要从制度上解决名师上讲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要区别对待;同样,对尖子学生也要采取新的培养制度,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总之,我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抓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从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抓起;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在培养方式、管理制度及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