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定水资源评估开发过度是有河皆枯主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7:57 石家庄日报

  本报保定电(记者汪洋)长期以来,许多人说起保定市地表水枯竭的原因,总是归咎于连续的天气干旱及降雨量下降。然而,保定市水利局日前编制的《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估》中的数据却显示:形成“有河皆枯”困局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降雨量的减少对其影响并不是很大。

   据介绍,《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估》选定该市45年(1956—2000年)的降
水量为系列,共选出连续观测时间大于35年的雨量站110个。其中山区雨量站59个、平原雨量站51个,统计参数分析资料总数为4610站。

  分析结果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1959年)该市处于丰水期,平均年降水量比45年平均值偏大28%;六十年代(1960—1969年)偏丰,平均年降水量比45年平均值偏大6%;七十年代(1970—1979年)为平水期,平均年降水量比45年平均值偏小1%;八十年代(1980—1989年)处于枯水期,平均年降水量比45年平均值偏小11%;九十年代(1990—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比45年平均值偏小4%。而从保定市地表水资源评估计算结果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评估结果为27.64亿立方米,此次评估减少为16.1996亿立方米,整整减少了33.7%。由此可见,保定地区降雨量的变化,与该市“有河皆枯”现状的关系并不大。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保定市地表水困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上游截流严重,从外省市流入该市境内的水量逐年递减。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1959),该市入境水量较大,平均每年15.9575亿立方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为8.4513亿立方米,比五十年代偏少47.0%%;上世纪七十年代,年入境水量降至5.56亿立方米,衰减率为34.2%%;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入境水量降至3.5668亿立方米,衰减率为35.9%%。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保定的降水量有所回升,但年均入境水量也仅仅为4.0亿立方米,若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入境水量相比,衰减幅度达75.0%%。

  其二,本地河水利用率太高。保定市属于大清河水系,因河道较短,水量偏急,曾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该市山区大量修建引、蓄水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拦蓄了大部分山区水流;再加上沿途工业发展以及灌溉面积扩大,使大清河水系的水资源利用率很快达到90%%,远远高于世界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率上限。

  其三,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过量。此次调查显示,该市目前共有各类机井12万眼,平原地区大规模高强度超采地下水严重。1991年—2000年间,保定平原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39亿立方米,而实际年均开采量高达23.48亿立方米,超采严重。为此,保定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逐年增厚、土壤蒸散发量加大,从而使降雨在形成地表径流过程中损失过大,地表产水量减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