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出国打工逼出来的致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3:20 法制晚报

  “海归”追忆 出国打工逼出来的致富路

  当年最早一拨出国的村民,大多都回到村里,他们有的在附近的县城打工,有的在家里务农。

  记者找到51岁的高增欣时,他正和妻子在麦地里浇水,衣着朴素的他不愿意让外人知
道他是个“海归派”。

  回忆起当年出国的事,他总是憨憨地笑:“那年头敢出国闯闯,其实也是被穷逼的。”高增欣说,村里的李振英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包工头,1989年的时候,因为他们公司需要一批工人赴苏丹做工程项目,让包工头李振英回乡招工。

  “当时大家都不敢去,担心回不来了。”但是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高增欣和村里的4人一起报了名,与北京的这家公司签订了两年的劳务合同。

  两年的工期结束后,高增欣等5人每人赚了1万元回国,在北京下飞机后,高增欣就花了360美元买了一台21英寸彩电。然后,和一同回来的4名伙伴从北京包车回村。

  高增欣回到村里时,村里顿时沸腾了,他们5人成了村里的“首富”。在“美元”的刺激下,村里许多人都开始往国外跑了。

  组织者说 “保定村”非洲开花

  中非民间商会保定直属分会会长刘建军告诉记者,起初,保定的出国人员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国外上当受骗的事也屡有发生。

  1998年,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他在非洲考察后,推广了在国外建立“保定村”的模式,实行农、工、商一体化。2002年他退休之后,担任起了中非民间商会保定直属分会会长。经过他的推广,目前海外的“保定村”已有50个左右,1万多名保定农民在异国他乡扎根,发家致富。

  他介绍,海外的“保定村”,一般先由政府同国外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动员中小企业带着产业和项目去海外合作,然后组织当地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前往。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杨章怀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