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卡”在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3:52 沈阳网-沈阳晚报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卡”在心态
就业难,关键在心态。(资料图片)2006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70447人,比去年同期净增13373人。2007年辽宁省毕业生将达到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中,沈阳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有近70%%报考。

  就业形势固然严峻,但考研是否就是惟一出路?大学生就业究竟“卡”在哪了?12月5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采访时,不少就业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是在心态
上。

  编者按:“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中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市场问题,就业难也本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当就业难与诸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这一问题便已经“社会化”。

  大学生就业难有两个原因,一是结构性就业难,二是总量性就业难。前者指的是因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而引起的就业难,后者指的是毕业生总供应量大于社会总需求而引起的就业难。很多人对上述观点不以为然,因为这面在喊“难”,那厢还有企业为招不到人而犯愁。我们在此无意梳理就业难这一宏大命题,诸如体制对接、诸如教育脱节,我们只从就业主体———大学生那里破解症结,这或许更实际,或许能为您走出就业困境助一把力。

  1症状目标模糊临毕业不知自己想干啥

  还有半年时间就要走向社会了,但新闻专业的小王还不知要选择哪种职业。按常理,小王该当一名记者或编辑,但在一家报社的实习经历让他打了退堂鼓:当记者太累。小王又想考公务员,但竞争太激烈。如果随便找家企业做文员,又心不甘。

  像小王一样,临近毕业对自己职业生涯还没有设计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据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孟庆伟主任介绍,在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一概不知。

  孟主任指出,大学生就业不应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一年级就应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但现实却是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

  据了解,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将招聘会视为救命稻草。不少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孟主任建议,为了解决职业生涯模糊问题,大学生在报考高考志愿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后,要进行自我评估、职业选择等,并在校进行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2

  症状消极待援求职不积极还想靠父母

  “工作难找我也不找了,父母咋也能帮忙。”电视编导专业的小李最近无心实习,他觉得实习得再好也未必能被用人单位留下。目前,他正等待父母帮忙介绍工作。

  对此,孟主任认为,大学毕业生普遍年满18岁,已经是成人了,“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仅占40%%。

  “经常可以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有家长陪伴。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孟主任表示,在发达国家,到18岁生日时,家长就会提醒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我们的大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家长反而会说:“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症状好高骛远职场比拼干不过中专生

  上个月11日,在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主办的2006沈阳经济区冬季大型招聘会上,市汽车工程学校、市化工学校等六所中职学校组团参展,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这是沈阳中职学生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人才市场,和大学毕业生抢饭碗。

  记者注意到,参加招聘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对学历要求并不高。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年的实践经历,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相反,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期望过高,或者缺乏工作经验,纷纷铩羽而归。沈阳某仓储设备公司负责人这样解释不招应届大学生的原因:“大学生刚毕业时跳槽频繁,尽管公司待遇不错,但他们总认为山外有山,几个月不到就跳走。”

  孟庆伟主任指出,近年来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这决定了他们在某些岗位上比大学生更有竞争优势。

  对中职毕业生和大学生抢饭碗现象,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大学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既要看到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更要看到动手能力不强的劣势,扬长避短。同时大学生要摆正择业心态,从而找到适合的位置。48状“嫌小爱大”除了大城市哪儿也不想去

  沈阳理工大学某寝室的6名女生均为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目前还无一人签约,但六姐妹已相约除了沈阳哪也不去。

  同这6名女生一样,许多大学生找工作把城市因素放在第一位,至于收入、单位性质等统统往后排。据沈阳市人事局毕业生指导中心的统计,截至今年11月末,沈阳共接收毕业生47863人,是省内接收毕业生最多的城市,占省内接收毕业生总数的43%%。

  “大城市虽然生活成本较高,但工作机会多,而且城建设施、文化氛围等方面,小城市无法比。”辽宁大学毕业生小强对记者这样解释留沈工作的理由。

  大学毕业生在区域流向上的“嫌小爱大”,导致大城市人才扎堆,就业压力大,而中小城市却人才难求。特别是阜新、朝阳、铁岭等辽西北地区大量需要毕业生,却吸引不到急需的人才。

  辽宁省人才中心人力资源专家孙凤歧指出,这种供需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反映出大学生择业上的误区。近些年,省内中小城市纷纷出台引进毕业生政策。如铁岭为了吸引本科以上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生产型企业就业,连续三年每人每月发给300元的生活补贴。由此可见,基层有广阔的天地等待毕业生去施展。50状逃避竞争盲目考研延缓就业压力

  2007年研究生报名刚刚结束不久,记者从沈城各高校了解到,很多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考研。沈阳农大就业办李晓安主任告诉记者,在刚结束的考研报名中,沈阳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有近70%%报考。

  考研是继续深造的一种方式,对热爱研究的本科生来说是件好事。而有不少大学生并不是因为打算继续深造而选择考研,而是希望通过考研暂时躲避就业压力。“我们班一共28名同学,报考研究生的就有20名。我也报名了。但是说实话,我能考上研究生的面不大,只是希望借此回避就业。”与沈阳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李同学有相同想法的毕业生绝不在少数。

  对此,李晓安主任表示,考研是选拔性考试。去年,农大平均考研率21%%。其中,有很多报名考生中途弃考。李主任认为,参加考研不能盲从。如果从就业形势变化上来看,读研究生三年后的形势或许更严重。而且,有些单位已经认识到,有些岗位不见得非是研究生才能胜任。因为,研究生的学习可能更“专”。另外,从考研的成本上来分析,考研需要付出的经历、学费以及3年的学习时间,毕业后能否了解适应社会,还需要考生三思而后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