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平崛起 大国之道期待中国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6:4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大国崛起》之十二《大道行思》

  本报独家连载央视热播专题节目

  二战之后,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六十年过去,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连结在一起,后发国家如何走上大国之路·大国之谜至今依然是一个难解题目;

  回首500年,九个大国,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经济,最后走向扩张之路,它们的兴亡更替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也从来没有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大国模式。

  今天,无论是曾经的大国,还是渴望强大的新兴力量,都必须在新世纪寻找新的路径。而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否为这条路走出一个全新的模式,正为全世界所瞩目。

  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大国之谜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大国发展模式

   从来无法简单复制

  1492年10月12日,大西洋强劲的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正是他们,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从此,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旁白: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在统一的力量支持下国家发展,很快变得强大。

  是恩里克王子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冒险,而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

  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女王卖掉了王冠上的珠宝,但她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世界霸主的桂冠。

  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但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而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学习发达国家

  后来者强国必由之路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了荷兰赞丹镇的一家造船厂做学徒,学徒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身高两米,自称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人,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这个人就是俄国沙皇彼得。彼得大帝的这番举动,拉开了俄罗斯强国的序幕。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旁白:中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董正华

  由国家来推动经济建设,像德国、日本、苏联,可以说是后起工业化国的一个共同特点。

  旁白:国际历史学会会长于尔根-科卡

  德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美国和英国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动力来自于社会。

  大国之谜无疑是个多解的答案。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国情和时代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青睐。

  历史,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大国之惑

  大国称霸的故事,从来都缺少美好和顺利的故事线索,它造成的麻烦总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它固然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

  武力争夺霸权

  德国兴衰教训深刻

  1494年,在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的时候,当时的两个海上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就用一纸契约把地球一分两半。从此,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总是殖民地的扩张、划分和掠夺。

  早期大国对殖民地的剥夺是惊人的。虽然,大国也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现代文明,但当地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尊严--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旁白: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于是战争大国之间的战争,似乎成为历史上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兴大国直接打败霸权国的先例。德国的兴衰,就是历史留给所有大国的一个深刻思考。

  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欧洲列强在几个世纪中以各种方式阻止德意志统一,令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饱受分裂的屈辱。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它在和平环境中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西班牙试过,失败了;法国试过,拿破仑试图创立世界帝国,失败了。德国试过,特别是希特勒试过,却输给了美国。

  大国兴衰交替

  历史法则不可避免

  

  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970年的一天,德国人开始考问世界了。

  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镜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从大国崛起到持续强大,然后转入衰退,是一出需要耐着性子观看的历史长剧。

  20世纪见证了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衰落,日不落帝国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但是,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并没有落幕,今天人们依然能看到它在世界舞台上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演出。

  五百年争霸的历史一去不返,无论是曾经的帝国,还是今天渴望强大的新兴力量,都必须更加理智地在21世纪寻找新的大国之路。

  大国之路

  通过学习过去一个世纪的经验,欧洲正率先创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有可能世界也会这样组织起来。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最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占领市场

  1955年,一位名叫盛田昭夫的日本商人来到美国拓展市场。美国一家大公司决定向他订购10万台小型收音机,条件是必须换上美国公司的商标出售。10万台的订单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人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但盛田昭夫却坚持使用自己的商标,放弃了这宗生意。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公司的品牌。盛田昭夫所坚持的品牌就是今天的“索尼”。

  没人能知道,如果不是盛田昭夫的坚持,索尼命运会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日本在战后崛起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正是靠了一批像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

  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

  旁白: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

  从长远来看,一个只能够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只有这个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它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它的发展才可持续。

  旁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他们看到美国钢铁工业和重工业的衰落,说美国要完蛋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美国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企业中的激烈竞争。所以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实质上是处于领导地位的。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的计算机,实际功能还不如今天的一些袖珍计算器,但它的诞生却象征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美国率先占领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这是美国在20世纪后期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使美国保持创新活力的,还有它的四千多所大学和70%的高等教育入学率。

  而当今世界,经过二战后六十年的发展,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全面到来。

  又一智慧选择

  “欧盟式”和平发展

  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一个智慧的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量。

  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横空出世了。

  “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新兴力量的大国之路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大国之思

  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未来大国方向

  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大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我们共存的这个世界,大国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国,到底是什么样?

  和平与发展,已成当今世界的基本主题。沿着这条新路,人们开始表达新的愿望,寻求新的答案。

  旁白: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伊夫-盖纳

  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不同,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

  旁白:俄罗斯政府国民经济科学院院长弗拉迪米尔-马乌

  强国还应该是那些能为自己的公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的国家。

  或许,关于理想的大国,永远不会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答案,但是,人们的思考,已越来越接近真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成就,无疑将照亮新老大国未来的行程。

  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五百年后,因为天空,人类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舞台的空间。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

  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地遥远清澄,那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未来学家预测中国模式将出现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接受央视采访作如是预言

  “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是怀着敬畏的心情,不过国外学者给予我们自身的尊重,让我们很感动。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会自豪。我们已经是一个大国了!”

  据《大国崛起》总制片人和总编导任学安称,未来学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接受摄制组采访时候谈了两句话。他说,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我每年都来中国;每来一次我觉得中国人的表达越来越开放。世界过去500年诞生了两种强国模式,一种是英国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中国现在的模式跟它们都不一样,但是我认为中国有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任学安强调,在这部片子中,他最想表达的是,我们必须清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尊重、继承自己的传统的同时,勇于迈出创新的步伐,最终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今天,我们中国已经走在路上了。

  大国崛起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纪录片的热播,让任学安有些意外甚至感动。“我们收到很多信,其中有一个江苏的5年级孩子说她每天都会看这部片子”。

  此外,很多企业,包括地方官员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丛书和影碟。”任学安透露,据他所知,北汽福田、蒙牛集团近日都订购了150套丛书和光盘,海尔集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也正在订购。

  “这说明我们的国民越来越重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任学安说,明年和后年他们投资拍摄的两部类似题材纪录片将先后面世。“内容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都具有全球视野,跟中国的结合会更紧密一些。”

  编者注:本报自11月24日独家连载央视经济频道纪录片《大国崛起》,今日刊登完毕。期间很多热心读者关注,发来精彩的点评短信,在此表示感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