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方舟子自称兴趣在科普文史 反伪与留学经历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6:53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调查导入

  “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慢慢地品尝她的微笑/再也没有人会来了/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她已消失/最后她的微笑也消失了/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她不再相信眼泪/他不再相信奇迹/她只是一滴眼泪/他自己就是奇迹/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再也没有人会来了。”1988年写下这首诗的“骄傲少年”叫方是民,中国科技大学荒
原诗社元老之一。如今,他的身份是“打假斗士”———方舟子。

  近年来,方舟子通过新语丝网站揭露的学术腐败事件已经有500多例,数次引发风波、成为被告。2006年,随着“刘子华事件”、“中医风波”,投射到外界的“方舟子”已成为一个显眼的符号。

  写诗的方舟子、打假的方舟子、向往当“自由人”的方舟子、处于“风口浪尖”的方舟子……他们有什么不同?昨(5)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方舟子表态,“更愿意有更多的时间写科普和文史文章,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即使这样,他还是没有一点“撤退”的意思。

  □关于打假

  反“伪”者在中国太少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提问背景方舟子,1967年生。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反伪”与

留学经历有关

  记者:以您的学历背景,似乎更应该致力于专业研究,是怎么走上“反伪科学”道路的?

  方舟子:反伪科学一直是我的写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在1998年之前还在做专业研究的时候,就已写过不少反伪科学的科普文章,当时主要是针对在留美中国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伪科学“科学神创论”。1998年我出国8年后首次回国,发现国内伪科学也非常盛行,于是决定花更多的精力,针对国内的现状从事反伪科学工作。专业研究需要有人搞,反伪科学也需要有人做,从事后一工作的人在中国非常少,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记者:现在回想,走上“反伪道路”是偶然,还是性格导致的必然?与您的留学经历有没有关系?

  方舟子:算是性格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吧。与我的留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在留学期间才完成了科学训练,真正掌握了科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因为了解国外的情况,所以容易识破那些利用国内外信息不对称而回国招摇撞骗的海归。

  要付的诉讼费不低

  记者:2006年11月,何祚庥院士等人筹组科技打假基金,首日最高一笔捐款上万元。“基金筹备组表示,方是民(方舟子)先生及其领导的新语丝网站是国内科技打假的主力军之一,因此目前是主要受资助方。”对此您是否感到欣慰?能谈谈感受吗?

  方舟子:目前我因为打击学术造假、伪科学而遭遇了多起恶意诉讼,为此需要付出的诉讼费用不低,有人原意资助我,我当然是很高兴的。如果以后收到的捐款比较多,我希望不要只是资助我一个人,也不要限于资助应付恶意诉讼,也可以资助其他学术打假活动和科普工作。例如,如果有足够多的经费,可以考虑办一本科普期刊,让新语丝网站上的一些科普文章变成纸质。

  □关于效果

  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得到很多朋友和敌人

  提问背景2000年,方舟子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至此开始,掀起了上百起科学界、教育界的打假浪潮,而他也因此涉及了多起风波和诉讼。

  大部分案例不了了之

  记者:以一人之力,挑战“权威”、“名牌”,您怎么让公众逐渐相信您?这个过程艰难吗?

  方舟子:靠的是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我的批评往往是不留情面的,但是也都是有根有据的,并不是恶搞、谩骂。对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迷信,即使摆出事实根据,也很难被接受,在中医问题上就是如此。

  记者:“打假”至今,您觉得就社会影响而言,成效如何?是否让您感到满足?

  方舟子:成效还是有一些的,主要是引起了全社会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关注,对学术造假者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并教育、影响了很多学生。但是,我们揭露出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最后不了了之,这是让人很不满意的。

  很少理睬网上的谩骂

  记者:感觉您一直是“尖锐”的,随时“战斗”的状态,那么您对于网上的批评,包括一些“脏话谩骂”,您的态度是什么?是否也会阅读或者有所反省?

  方舟子:别人针对我的文章所做的具体批评,如果有道理,我会马上接受、更正,在新语丝上有时能见到我发出的更正说明。对那些自以为比我更高尚,要来教训我如何为人处世的,我历来不予理睬。对网上的谩骂,我有时也会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看,但很少去理睬,对此我的态度向来是:骂人骂不好,骂的人比被骂的难看。

  有事实依据才做评价

  记者:2003年,一份杂志连续三期刊登署名“野鹤”的文章———《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正是因为这3篇文章,您第一次走上了法庭,“假洋鬼子”、“火中取栗的造反派英雄”、“洋奴气十足”、“纠缠扭曲的无赖相”……您和律师认为文章中用的这些字眼侵犯了名誉权。同样,当您在自己文章中用一些尖锐的词语,诸如“捏造事实、欺世盗名”的“江湖术士”和“骗子”等,有没有考虑到可能也会侵犯了某人的“名誉权”?

  方舟子:不能因为使用了贬义词、做出了负面评价就说是侵犯了名誉权,而要看这些评价是否有事实依据。就像我爱引用的鲁迅名言所说的:说良家妇女是婊子,是骂,说婊子是婊子,则不是骂。野鹤对我进行的连篇累牍的攻击,都没有事实依据,是造谣和诛心之论,当然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而我如果说某人“捏造事实、欺世盗名”、“江湖术士”、“骗子”,则一定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在论证了他的确是在骗人之后才下的评价。

  记者:从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开始,至今已经6个年头,如果总结“得失”,您得到什么,失去些什么?

  方舟子: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敌人,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使得我一直想写的一些文章、著作一直没能动笔。我更愿意有更多的时间写科普和文史文章,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关于生活

  揭露越多越觉可悲很多人支持不孤独

  提问背景方舟子说,每天大概会用三四个小时处理“新语丝”网站,绝大部分时间是读信、筛选,然后放到“新语丝”上,每天的有效信笺量大约在几十到上百封。

  日常生活不妨随和

  记者:您现在更多是待在国内还是国外?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方舟子:这几年我一直是在国内外两头跑,在国内的时间有变得越来越多的趋势。除了要应付一些必要的应酬,我的日常生活很简单,就是上网、更新网站、读书、写作。

  记者:外界对您,集中在两种看法:一是反伪科学斗士;另一个是扼杀自由科学精神的暴君。对于科学的态度,您看自己是否是复杂个体?

  方舟子:我对科学的态度没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持科学界主流的看法,只不过我在做科普,面向大众的文章写得比较多而已。

  记者: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都是涉及“打假”的您,“敢说敢做、不留情面,”的性格有目共睹。对于生活中的“伪与错”,您一样这样“眼中容不下沙”、“不留情面”?

  方舟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我其实是很随和的。我认为对学术要严格要求,对日常生活则不妨随和一些。

  骗局横行令人可悲

  记者:您自觉或不自觉将自己处于某个焦点中,2004年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您提到“可以说,现在我揭露得越多的话,就更感到可悲。”在揭露的过程中,您是否感到快乐,感到孤独?这种可悲从何而来?

  方舟子:看到有那么多虚假的东西在中国大地横行,很简单的骗局就能欺骗无数的人,即使被揭露出来也很少被处理,难道不觉得可悲吗?有很多人或公开或私下在支持、帮助我,我的文章有众多的读者,所以也不觉得孤独。

  “官司”对生活没影响

  记者:不访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走上“打假”这条道路,根据您的所学,最有可能踏上哪一条道路?如今的“打假事业”带给您的人生什么改变,具有什么意义?

  方舟子:最有可能成为一名纯粹的科普作家。“打假”让我成了公众人物,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贴得更近了,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加直接。

  记者:之前接受采访时,您提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当一个自由人,生活上的、思想上的自由人。”由于打假,您经常陷入“口水战”中,甚至成为“被告”,这样的生活离“最理想的自由”是接近,还是背离?

  方舟子:自由并不等于与世无争。我不认为“口水战”、“官司”对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关于将来不求出名也不回避能否坚持要看兴趣

  [提问背景:方舟子目前担任《中国青年报》和《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作者。著有《进化新解说》、《方舟在线》、《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等12部著作。]

  记者:事实上,真伪对弈中,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的不仅是事件,也有您。有人认为您已经“喧宾夺主”,比事件本身更受关注,媒体和公众甚至开始关注您“靠什么为生”,是否得益于“名人效益”?

  方舟子:我不求出名,也不回避出名。成了名人,说出的话更受关注,更有利于推广自己的理念、观点,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我很反感某些媒体想将我“明星化”、“娱乐化”、“妖魔化”的做法,甚至故意捏造一些极端的观点强加到我的头上。比如,最近在媒体、网上流传的一些被安到我的头上的观点,“取消中医”、“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杂交水稻已经过时了”等等,其实都不是我的原话,都与我的实际观点有出入。

  记者:对于将来,就个人、打假事业,分别有何打算?在这条路上,是否要一直坚持走下去?

  方舟子:我不对未来做打算,是否一直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看兴趣和形势而定,现在不好说。

  □相关链接 有些学者是“学霸”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参与了“废伪”签名。李志超认为,现在学界使用“伪科学”这一名称过滥。“你不能什么都说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指造假的学说。但现在很多人针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扣以‘伪科学’的大帽子,这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研究

  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李志超还称,有些学者反对“伪科学”,实际上是学界中“学霸”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端”。(早报记者谭晓娟)

  □记者手记 冥冥中的一种执着

  这张照片本来很普通:坦克上站着一名中年男子,蓝白相间的清爽T恤,显得意气风发,笑意轻松。撇开背景,这名男子的身份却不普通,他叫方是民,“打假斗士”方舟子。

  综观见诸媒体、甚至他自己博客上的照片,所有的“方舟子”都是同一表情:虽是微笑,却难掩眉宇间几分敏锐与严肃。专访后,应记者之邀,方舟子自己发来的这张照片,似乎与众不同。公众眼里凌厉、尖锐、毫不留情像根刺的方舟子,也可以笑得很轻松。

  “反感某些媒体想将我‘明星化’、‘娱乐化’、‘妖魔化’的做法。”这张“特别”挑选的照片,也许是他内心的一种表达。

  几次网上采访下来,只见其文,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快、精炼,这是方舟子回信的风格,回答大多化繁入简,直抵核心,行事行文同一风格,不回避任何甚至尖锐的问题。

  “但是自从10年前那个骄傲的少年被‘一朵迷路的蒲公英’迷惑,无意中闯进这座古老因而不合时宜的花园,虽几经挣扎,至今还没能走出来,也可说是冥冥中的一种执着吧。”1994年新语丝诗歌专辑自序中的这段文字,也许是他对自己的最好诠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4,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方舟子”的相关新闻
武汉协和医院主任状告方舟子侵犯名誉权二审 (2006-11-22)
对垒“八卦宇宙论”方舟子输了 (2006-11-22)
已故天文学家家属状告方舟子侵犯名誉权胜诉 (2006-11-22)
协和医院主任肖传国状告方舟子 昨日二审开庭 (2006-11-21)
何祚庥等筹组科技打假基金资助方舟子 (2006-11-06)
方舟子:我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医 (2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