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保护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1:0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呼和浩特12月6日消息(记者阿都钦)近日在中蒙两国联合举办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协调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我国艺术研究专家指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保护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指出: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对濒危的民间音乐
品种后者尤为必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一。以前总把音乐院校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对立起来,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音乐院校不但承担着教授一般传统音乐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艺人直接教授的比重,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机会。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又陆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演出、讲座,恢复了上世纪50年代的优良传统。这让民族音乐跳出课本,活生生地走到学生面前,树立了他们保护民族音乐的意识。现在,内蒙古许多大专艺术院校也相继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这一定会为长调和马头琴艺术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系统的自发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

  他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于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保护传承人,让他们开坛授徒,让部分优秀艺人在大学中担任教职,得到社会尊重,为传承营建校园氛围。如何利用我们在历史中有过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扩大传统文化的活动空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媒体提供了强大的宣传力量,利用现代传媒的种种便利,传播视听资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中央电视台2006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增加原生态组唱法的做法,就把许多未曾谋面的民歌品种推上了大雅之堂,使民众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讨论如何保护与传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问题中来,这无疑扩大了“原生态”文化的影响。

  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博士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个话题首先牵涉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以及由此生发的政策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人的行为作为存在、表现和传承基础的,缺少了人的行为,准确地说,缺少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人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存和传承基础。人的行为,容易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扰动,而改变其指向性。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有时显得非常脆弱,一旦断裂,很难接续。

  他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该成为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保护好老的传承人,也要以老带新,带出一批新的接班人。在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应该调查清楚主要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要写出这些传承人的传记,并为他们建立数据库。中蒙两国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长调联合展演活动,这会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保护提供政策、财力、科教、学术研究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

  他还指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3年发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这个公约不仅仅是第一次明确规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强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重大突破,就是国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动员全人类的力量,形成空前之合力,保护、传承、弘扬、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