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之争石钟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1:34 江南都市报
千年之争石钟山(组图)

  “昭忠祠”建造得十分精致,祠内有介绍称,这是曾国藩当年打败太平军后,奏请咸丰皇帝下旨改名的昭忠祠,为阵亡的清军将士安魂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千年之争石钟山(组图)

《石钟山志》里描绘的石钟山立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中,如今上石钟山的一些文化遗迹已经难以寻觅


千年之争石钟山(组图)

老先生的小楷隽秀飘逸,深得游人的喜爱。苏轼断然没有想到,他的《石钟山记》能让石钟山名扬天下,更让这位老先生反复抄写以换得零花钱


千年之争石钟山(组图)

石钟山的石灰岩响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必须恰如其分,否则就无法发出乐声,响石只占石钟山石灰岩的万分之一


  “大声发于水上,噌礝如钟鼓不绝,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因苏轼《石 钟山记》一文,位于九江湖口县的石钟山名扬天下,山中响石发出的清新乐声自古都让世人无法释怀。

  然而,一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千年争论延续至今,究竟是击石有声、水石相搏得名,还是山形如钟以形定名?甚至今 人还认为,因为石钟山响石敲出的声音就像青铜钟器的
声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钟山就已得名。12日,记者踏寻古人足迹 重走石钟山。

  响石声像青铜编钟声

  石钟山分上下两座山,两山相距约1200米,目前下石钟山为游览胜地。记者走到下石钟山石钟亭,山风微凉,一 块巨大的半月形石头摆在亭内,用一块小石轻轻敲击,竟然发出奇特的悦耳响声,石刻介绍这是块长140厘米、宽110厘 米、厚38厘米的响石,身后几名游人经过时,都停下来敲一敲这神奇的响石。当记者登上石钟山最高处的梅花厅时,这里陈 列着更多这样的响石,摆在大厅右侧的七块响石,依次敲打竟发出了标准的七个音阶声。

  “历史更长久的是2004年在石钟山遗址的生土层上,出土的三件天然响石,三件响石组合敲打会产生1、2、3 三个音阶,分别呈心脏、长圆、菱形,这就是属于新

石器时代的打击乐器或者通神乐器。”梅花厅主人叫杨赤宇,曾是石钟山 文物管理所所长。

  古老的通神乐器与石钟山得名有何关系?接下来杨赤宇的话更令记者大吃一惊,“最早发现石钟山响石的,是定居在 石钟山上的远古三苗部落中的枭阳氏先民,枭阳氏部落是在被黄帝打败以后,退到了鄱阳湖地区,在石钟山打制石器时,发现 响石能敲出奇特的声音,那个时候开始响石就被用作了娱乐和祭神。与此同时,从石钟山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范和青铜器残 件证明,在西周时期,石钟山就是青铜钟的产地,有了钟的说法。”

  “由于响石敲出的声音就像编钟的声音,这种声音坚定有力,塑造了枭阳氏敢于战斗的性格,枭阳氏后裔扬越人渐渐 将两者合称为山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家们正式将这石钟山名记入地图。”实际上,就在杨赤宇刚刚发表石钟山得名 的新观点之后,就引起石钟山众多研究专家的反对之声,甚至有专家直言他下这样定论太过草率。

  “石钟山的响石响叮当……”在梅花厅,杨赤宇敲打着三块能发出宫、商、角、徽、羽五个音阶的响石,为游人唱起 了《石钟山响石歌》《石钟山》歌曲,他告诉记者歌曲正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作。

  因击石有声得名之说

  当天下午,记者乘当地村民的木舟划过鄱阳湖畔,金色阳光照射下,山水相依的场面异常壮观,在石钟山脚偶然拾起 一块石头,敲击之下发出清亮悦耳的“叮叮”声。泛舟至下石钟山见两块巨大石头,经过湖水常年的冲击,石头变得尤为光滑 ,用小石头敲打也可发出清亮乐声。

  相传这两块石头就是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为了求证石钟山得名原由,而亲身来到石钟山考察敲打过的响石。他称“扣而 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若非泽滋其山,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在他亲身实践后,认为石钟山确实 是因为击石有声而得名的。就在李渤第一个赞美石钟山响石之后,几千年来共有五百多位名人来到这里,赞美响石声音的也就 越来越多。

  记者走在石钟山底,仔细察看发现,当年众多名人留在石钟山岩石上有关响石方面的摩崖石刻仍然存在。在下石钟山 洞口南面绝壁上,只见“玉壁玲空”四个大字保留得十分完整,但岩洞上口却有明显的断裂痕迹。据称这是清代顺治年间,江 西巡抚蔡士英巡游石钟山时发现响石,便在岩石上留字;明代时期名人为响石而刻的字也不少,“凌波心赏”“石籁”等刻字 仍然依稀可辨。

  而根据当今众多专家的科学解释,石钟山响石形成于距今2、75亿年至3、7亿年间的海洋时期,属于火山中性喷 出岩中的黄石,由辉石、角闪石及金铜、铁、铅、锌等金属元素构成,在海水的化合作用和压力下,形成了石灰岩响石。而各 种元素的含量必须恰如其分,否则就无法发出乐声,响石只占石钟山石灰岩的万分之一。

  苏轼的湖波岩洞相撞声

  记者站在上石钟山看到,一些嶙峋奇石耸立在山旁,有些形似猛兽,有些则如怪人状。虽然历经千百年湖水冲击,仍 屹立不倒。北宋时期苏轼在来到石钟山后,在千古佳篇《石钟山记》中对此称:“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 然欲搏人”。

  记者的木舟停靠在山水相接处,钻进石钟山底一个个犹如缝隙般的山洞,岩洞相通可以穿行,而岩石块薄如刀片,不 慎撞上感觉异常坚硬冰冷,地上铺满厚厚的蝙蝠污秽物,仔细点还可听到蝙蝠的聒噪声。其中最大一个山洞足可容纳百人,从 洞口往外看,江水波澜壮阔。

  苏轼文中质疑李渤说“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眡眡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他与长子在月夜泛舟 石钟山后,听到“有坎镗靉之声,与向噌礝者相应,如乐作焉……”,认为湖波与岩洞相吞吐产生的“噌礝”“镗靉”声音 ,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件青铜钟无射和歌钟的声音,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由于湖水太浅,记者在洞内无法听到苏轼文中所说的声音,而常年在石钟山的杨赤宇也称,自己至今只有三次听到过 这样的声音。“今人要想听到这种声音必须符合五个条件,十分苛刻:必须在盛水期,每年夏秋两季,否则无水入洞;海拔水 位必须在14米至18米之间,水太高会将洞全部淹没;要有二三级风,否则产生不了波浪,就不能产生共鸣;必须有小船送 至岩洞旁边听;最后必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否则漆黑之下,加上盛水期水流很急,容易撞上岩礁。”

  记者在石钟山脚下看到,一块十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堆满了岩石块,支离破碎,而在绝壁上也有明显断裂的痕迹,显然 岩石块是从此倒塌下来的,当地人称作为倒石岩。杨赤宇说,“相传当年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刻写在破碎的倒石岩上,但几 经岁月沧桑,我来倒石岩找过多次都无结果,反而在遗址里找到一尊男身观音像,价值百万。”

  “形如钟”的以形定名论

  记者站在石钟山顶亭子里,发现长江与鄱阳湖两水相汇处就在眼底,蔚为壮观,而远处长江水之清澈与鄱阳湖水之浑 浊一清二楚,泾渭分明。诸多资料称石钟山军事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是兵家常争之地,石钟山下鄱阳湖与长江相接,三面临 水,一面着陆,有“江湖锁阴”之称,当年曾国藩所部湘军水师与太平天国军在湖口鏖战十年,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 攻守。记者此刻站在山上望江,切身感受到当年千军激战的气势。

  在石钟山,一座“昭忠祠”建造得十分精致,祠内有介绍称,这是曾国藩当年打败太平军后,奏请咸丰皇帝下旨改名 的昭忠祠,为阵亡的清军将士安魂,以及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所建的报恩慈林、浣香别墅,其建筑廊外廊、楼外楼,都异常别 致。

  不仅如此,曾国藩和手下大将彭玉麟在石钟山上提出了以山形定名的观点,完全否定了以声定名的说法,杨赤宇介绍 ,曾国藩在《游石钟山日记二则》中写道“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彭玉麟也认为“石钟山盖全山内空,如钟覆地,而 上钟山亦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

  记者乘舟在鄱阳湖从远处看石钟山,果然山体圆滑,酷似钟形。“但是鄱阳湖与长江合流处许多山体都像圆钟,为何 名字不是石钟山?”正如杨赤宇说的一样,今人对于“形如钟”得名的说法仍持有异议,或许只有这场千年之争继续延续下去 ,才能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真谛。文/记者刘国伟图/记者吴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