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推进“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  济南大手笔建设生态新泉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3:49 中国环境报

  李计珍

  本报讯山东省济南市按照“两湖一河”碧水行动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使重要水源地的水环境安全日益改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立足实际,济南市成立了小清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编制《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创模工作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和调水沿线济南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把小清河治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对小清河济南段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规划理念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实现防洪、生态、景观的有效结合。先后投资1.29亿元,建成污水收集管网90公里。计划至2007年,完成市区内兴济河、柳行河、全福河等部分河段的截污整治工作;2008年完成市区内工商河、东泺河、西泺河、兴济河、柳行河、全福河等6条河道的截污整治工作;2009年完成腊山河、大辛河的综合整治工作。今年以来,顺利完成了济南水质净化一厂、二厂改制工作,并使污泥得到无害化处理;年底前竣工投用章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使小清河流域济南段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44.5万吨/日;2008年底前建成滩头污水处理厂,同时完成污泥处置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坚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建设区域性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资源化。在已建成63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年底前力争完成11个在建的区域性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使济南市中水处理能力达到11.1万吨/日。

  按照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济南市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对小清河流域内没有环境容量、严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不得新上增加排污总量、影响水环境质量和耗水量高的项目。依法按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计划2007年底前,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发放排污许可证;2008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自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关停19家1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在对山东酒精总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搬迁的基础上,对45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污染因子不能全面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目前,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到2007年底前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要达到100%。

  为进一步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济南市建成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在小清河流域对10家重点排污单位组织安装了11套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实现了对小清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今年年底前,14家重点废水污染源企业完成安装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设施,并实现联网运行。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共同解决环境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问责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把环境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济南裕兴化工总厂外排废水和铬渣堆场对小清河的污染成为济南市的巨大污染隐患,也严重制约着“两湖一河”碧水行动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今年以来,济南市将铬渣污染防治列入全市环保工作的重要议程,多次专题研讨,加强组织协调。目前裕兴化工总厂已投资1200余万元,修建了雨水收集池、铬渣围挡墙和导流明渠,对铬渣堆场进行了围挡、覆盖,进一步加快了8万吨/年铬渣湿法解毒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协调济钢利用烧结炼铁方式处置堆存铬渣,截至目前已处置铬渣1.51万吨,预计2007年底前可全部处置完毕。为尽快实现裕兴化总工厂的搬迁,济南市成立了搬迁领导小组,目前正在进行搬迁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组织专门力量对裕兴化工总厂土壤污染的种类、范围、强度、数量和土壤修复的技术方案、修复费用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调研工作,为下一步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和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及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引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全市51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建成石化、济钢、山水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争取在2008年底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10年在王舍人工业区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严格控制南部山区旅游业发展,拆除锦绣川、卧虎山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项目,开展以仲宫镇、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为重点的山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2008年底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并建立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批标准化、节水型、耐旱涝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