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郁知非从发迹到落马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2:07 大众网-齐鲁晚报

  

郁知非从发迹到落马内幕

  郁知非(资料片)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郁知非在F1的推广工作中,有太多的“公关”活动,比如邀请官员家属出国旅游,正是这些“沟通”,导致郁知非落马。

  10月10日晚,上海茂名路锦江饭店,前国足运动员张玉宁的婚礼上,上海国际赛场总经理郁知非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一身黑色西装的他,穿梭于老友新朋间,习惯性地右手插袋,左手比划。

  这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谢幕表演,一周后,官方媒体披露其被有关部门传唤协助调查,自此不见踪影。

  曾自比许文强

  此前,从中国足球大佬,到F1教父,郁知非一直走得十分顺利。他突然落马令一些老友不解。10月18日,上海一家媒体报道他被调查的原因是“涉及上海腐败案及上赛场(上海国际赛场有限公司的简称)运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事宜”。

  11月23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郁知非在F1的推广工作中,有太多的“公关”活动,比如邀请官员家属出国旅游,正是这些“沟通”,导致郁知非落马。“其实也是以公司的身份去活动的,F1是个巨型活动,牵扯到的领域太多,海关、工商、交通、公安等无一不涉及。”

  郁知非在上海久事大厦36层的办公室,正对十六铺码头——解放前上海滩的名利场,他曾多次开玩笑将自己比作许文强,那个从十六铺码头开疆辟土,最后又折戟上海滩的硬汉。如今,这句玩笑一语成谶。

  郁知非前传

  11月21日,记者来到上海黄浦区金陵东路339号——上海申花电器的总部。十几年前,郁知非就在这座小楼的三楼办公。

  生于1952年的郁知非,1969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9年兵,东北的生活给他性格中增添了北方式的豪爽。1978年他回上海;在正式“就业”之前,一边收废品,每天拿几毛钱的补助,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大专的课程。

  1980年初,下乡返城的知青们找不到工作,以街道为单位成立生产组,成了解决工作的办法之一。郁知非参加的那个里弄生产组,开创了一个街办企业的奇迹,1983年成立了三灵电机厂,先后生产了电子琴、空调用的风扇等电气产品,并于1993年改名为上海申花集团。

  1980年的三灵电机厂俨然是中国白色家电的龙头之一,与当时的海尔、小天鹅相比并不逊色。郁知非此时从最初的销售科长逐渐成长为申花集团的董事长。

  1993年下半年,上海确立了发展足球产业的方针,分管领导是市委副书记陈良宇。

  “当时上海著名企业不少,市里希望能有企业拿出钱来搞足球产业,但能直接拍板拿出几百万搞足球的,没有,”那位郁知非的好友回忆道,“而郁知非又是一个非常听领导话的人,再加上从1991年开始,就曾经两次赞助申花足球队的前身上海足球队,最终,他肩负起了借足球打出上海新精神面貌的重担。”

  1993年12月10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隶属于申花集团。这是中国职业足球的第一个俱乐部,郁知非任董事长。在郁知非和主教练徐根宝的配合之下,“抢逼围”的战术让上海足球一下子从“软脚蟹”变成了“疯狗”。

  申花神话

  从1994年至1998年,五个赛季中,三夺联赛冠军,一夺足协杯冠军,被誉为蓝衣军团的申花足球俱乐部成为中国足球的霸主,郁知非也成为中国足坛的大哥。

  郁知非在申花足球俱乐部顺风顺水的过程,也正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黄金时期。申花是中国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在足球产业中做得最优秀的俱乐部之一,其成就并不能用获得的名次来简单涵盖。

  “郁知非对足球的认识及运营能力,在中国是绝对一流的。”申思如此评价他以前的老板。申花在足球上的成功离不开另一个人,他就是陈维力,其父亲是上海市主要领导之一。

  “陈维力在队里的时候,是郁知非与其父亲联系的桥梁,其父亲很多对球队的指示,都是通过陈维力传达。在陈维力离开球队之后,郁知非和陈维力父亲直接沟通的桥梁就没有了。”接近郁知非的人士回忆。

  1999年是郁知非充分展现自己体育经营才能的一年。他运作了曼联与申花队的商业比赛,差不多赚了1600万元,被誉为中国足坛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比赛。不为人知的是,此时的郁知非已经是强弩之末。

  “郁知非对外宣称申花俱乐部一直盈利,别的俱乐部都亏钱,就他能赚钱?实际上,大概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亏损都近1000万元,但要承认,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那位郁知非的好友,揭示了这个中国唯一号称盈利的足球俱乐部的另一面。

  其他成绩优异的球队,都有大财团支持,唯有申花,财力有限实在难以支撑,“最后不得不以寅吃卯粮的方式,用下一年度的赞助费广告费来平衡本年度的运营费用”。

  败走申花

  1999年,在郁知非领导下的申花足球到达巅峰之时,他领导的申花集团却戛然滑向另一个方向。

  “我们的企业从开始搞足球的时候,就不太行了。”11月21日,一位还在申花电器专卖店工作的老员工回忆道。

  “到了2000年,把申花集团分为电器和足球两块,实际上,那时候的申花在产品上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很多员工够了50岁的就直接退休了,郁知非的太太也是那时退休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郁知非的太太是当初组建里弄生产组108个人之一,“虽然郁知非是天才的体育经理人,但是做企业,他欠缺的东西太多了,他的能力仅体现在营销上。”

  为了改变申花经营上的颓势,申花也曾投资过生产烟用过滤嘴的PP树脂项目,但因多种原因以巨亏告终。申花还投资了几个小房地产项目,可惜1990年初的上海房地产市场,还是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根本没有10年后的风光际遇。

  在申花集团经营状况日益恶化的同时,申花俱乐部的运营费用却节节上升。在中国职业联赛的初期,每年运营费用仅需几百万元;但几年后,申花俱乐部每年运营费用则突增至近亿元。

  郁知非当然明白如此下去难以为继,1997年就着手引进国外的体育产业投资者,“但他在这方面的谈判,就太业余了,每每喊出天价,认为申花足球的无形资产价值11亿元,两成的股权也动辄几个亿,引资当然失败。”知情人士透露。

  2001年12月16日,赛季遭遇六连败的上海申花队主场2∶0击败辽宁队,圆了联赛亚军之梦,3天后,申花被上海文广收购。当时,郁知非大哭。

  一位接近郁知非的人说:“那意味着,郁知非苦心经营近10年的足球事业没有了。”

  随着交接工作的展开,后来执掌上海电气的王成明(因涉及上海社保案被捕)成为申花新董事长。而郁知非则已经不能在申花足球俱乐部领工资,“原来的单位没工资可领,又没有新单位接收,闲了3个多月的时间。”此人回忆。

  F1之累

  2002年2月,上海国际赛场有限公司成立。5月,郁知非在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兼上海国际赛场董事长张桂娟邀请下,出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后升为总经理)。据了解,郁离开申花之后,曾在英国考察数月,其间他应上海市一位领导要求,从英国返回上海,旋即投身F1。

  郁知非主管F1运营的日子,看似光鲜,但个中压力,亦不足为外人道。“越走,发现越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逐渐从老板成了一个标准的打工者。”一位郁知非的好友对记者评论他观察到的郁知非。

  “他真正后悔的时候,就是在F1的时候。”该人士说。据此人回忆,在申花集团、申花足球俱乐部之时,郁知非均有机会通过企业的改制来确定其老板的地位,“申花集团本就是集体企业,政策上是允许创建这个企业的108位元老共同持有股份的,但郁知非没想过这个事情。”

  “到了F1,郁知非发现,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这与以前可拍板的一把手的落差极大,给人打工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此人回忆道,其实到了申花俱乐部的后期,他已经开始体会到这种“掣肘”的感觉了——在后期,由于新股东的加入,郁知非开始大权旁落。

  “我到了F1,花钱的事情和我无关,挣钱是我的工作。”郁知非到了F1后,经常和以前熟识的朋友们如此做他的工作报告。

  郁知非上任不久,即开始面临外界的质疑。2004年,即F1进入中国的第一年,已有媒体质疑上海F1赛事举办权费用过高,“与欧洲各站比赛相比,上海几乎付出了3倍的费用购买举办权,有点不可思议。”文章还批评,上海赛道的总投资高达3亿美元,是目前F1各站赛事中最昂贵的赛道,比巴林站赛道的2.3亿美元还要高。

  此文一出,郁知非亦频频被追问。他事后在与朋友聊天时,曾自觉委屈,辩解自己加盟F1时,申办和建设事项已经完成,且他只主管赛事推广工作,无涉其他。

  “他在F1中,做的就是推广及拉赞助,按照他自己的设想,利用他那张媒体熟悉的脸推广F1,必定事半功倍,但仍然遭到了突出宣传自己不突出团队的指摘。”为此,郁知非曾交代采访他的记者,注意低调处理他的言论。“他曾私下抱怨过,市里领导对他不好,说他很烦。”一位与其接触频繁的体育记者说。平时,他也刻意避免提及自己与领导的关系。

  “与普遍认为的他周旋于交际场合的形象不同,只要不是能拉来钱的社交活动,他罕有参加;只要参加的,肯定是为了拉赞助要广告,说实话,挺可怜的。”在那位郁知非好友眼中,他熟悉的郁知非是这样的:谨小慎微,不喜做官,小富即安,听领导话,从不诉苦,好给领导画大饼描绘以后的壮阔景象。

  (据《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