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停暖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4:53 京华时报

  新 闻

  乌鲁木齐大面积停暖4天

  由于担负大面积供热任务的新疆华电苇湖梁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烧用劣质煤导致热电锅炉“罢工”,12月3日起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及天山区区域共计400万平方米范围内上万户
居民住宅及单位停暖。4日,乌鲁木齐的室外最低温度已达零下11摄氏度,不少市民家中温度已降至10摄氏度甚至更低。由于停暖,乌鲁木齐市各大电器商场出现了多年难见的电暖器热销场面,众多电器商场低价位电暖器脱销。6日22时左右,供暖全面恢复。(详见本报12月5日A16版、7日A16版)

  直 评

  别再让群众心凉

  乌鲁木齐市近100个小时的断电缺暖问题,总算告一段落了。但反观这么长时间乌市相关部门的所作所为,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方面。

  上万户居民受冻几昼夜喊冷之时,却听不到政府部门的声音,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也没有。甚至在新华社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和领导,从宣传部门到职能部门,也被推三阻四,得不到一个明确说法。而相关的电力公司和热力公司,也是以“无能为力”来推诿、搪塞。如此,受害群众感到身冷心更寒,也就难免了。

  为政一方,本应造福一方;为政者应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该心系千家万户,情牵百姓冷暖。危难时刻,政府及相关的公共单位应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发出主流声音,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安定民心。作为城市管理者,还应有一套危机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与手段,确保迅速决断并及时处理突发事故和灾难,这样才能化危机为提高施政服务能力的契机,保一方平安,赢得百姓拥戴,提高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乌鲁木齐市正在打造“真情、热情、激情、温情”的“四情”城市,从此次事故看,显然还有很大距离。希望乌市政府能从中汲取教训,检查工作漏洞和差距,改变作风,亡羊补牢,及时改进和做好工作。其他地方也应以此为鉴,千万不能让群众凉了心。

  摘编自新华社12月7日电 文/丁建刚 刘宏鹏

  辨 析

  垄断企业“绑架”社会的又一例证

  据悉,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是劣质煤。据电厂负责人介绍:450吨1号锅炉因燃煤质量问题导致锅炉停机,锅炉炉膛焦砟板结严重,厚度已达一尺左右。但是,这个解释是难以服众的。笔者为此咨询了一个在热电厂工作的朋友,并得到了一个“常识”:作为大型锅炉,正常情况下都有监测系统监测炉膛结焦情况。炉膛焦砟板厚达一尺多,显然非“一日之寒”。然而,炉膛焦砟板结如此严重而没有被监测系统发现,或者是早就监测到但却懒得进行维修———在这种情况下,把停暖事故的原因全推在“劣质煤”身上,显然是难圆其说。

  对于炉膛焦砟板监测管理的失职,暂且不论。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个如此之大的热电厂,拿着百姓上缴的取暖费,却买进来如此之多的“劣质煤”,并因此造成如此重大之事故,直接危及百姓的权益,任何理由都难辞其咎。这次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垄断企业“绑架”社会和公众的又一个鲜活例证。

  对于处于垄断经营地位,既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不能接受有效社会监督的热电厂和供暖企业来说,买点“劣质煤”,或者对炉膛焦砟板监测不力,或者即使监测到炉膛焦砟板厚一尺却无作为,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老百姓在取暖费一分都没少缴的情况下,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下苦挨九十多个小时,也只能“认”了,最后难有说法。由此凸显供暖市场上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公众只能被迫接受不断涨价的暖气产品和劣质服务。

  这次事件留给我们的警示和教训,笔者以为需要好好咀嚼与反思。这其中所蕴涵的,显然已不再是以前的诸如信息公开、风险社会等层面的东西。在取消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供暖,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之后,如何提高供热的投资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如何对城市供暖体制进行改革,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老话题,也再一次摆到了桌面上。当然,供暖只是一个方面,诸如通信、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垄断行业也应引以为戒。如若不然,我们的社会和民众,将继续遭受垄断企业经营的胁迫,继续被迫接受他们的劣质服务,继续一次次被他们无所顾忌地“绑架”。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12月7日 文/石敬涛

  纵 论

  停暖事件发出的公共警讯

  乌鲁木齐远在西北边陲,此时已是天寒地冻飞雪连天。乌市公众如何消受得了零下两位数的煎熬,特别是众多的孩子、老人。公众不由诘问:这起突发的公共停暖事件由何引起?

  都是劣质煤惹的祸!显然,这只是表象,以之来搪塞公众显然苍白无力而且无法服众。顺着劣质煤的线索,公众很轻易地就能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劣质煤何处生产,何人批准何人具体负责买进,哪个单位做过检测……一路下来,不仅能够找出具体的担责人员,还能厘清其中的监管漏洞。虽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明显充满着人为事故的痕迹。对这些明显的瑕疵,不仅是行政公权未来矫正或处理的着力点,也是化解民意诟病,抚平百姓情绪的必然之举。

  据最新消息,乌市进入供暖季节以来,所需燃料供应日紧,合格优质的煤炭只能有80%的供应,那20%的缺口无奈只能由劣质煤填补。这样看来,隐忧早就存在,警讯犹如定时炸弹会随时让乌市的供暖锅炉瘫痪。但是,某些部门的侥幸心理或比劣质煤的定时炸弹更为危险,这不仅使那20%的劣质煤作祟增添了“人祸”色彩,更使乌市公众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

  事实上,乌市停暖事件不仅敲响了燃料供货环节的问题和人为因素的警钟,更大的警讯还在于人们对乌市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能力欠缺的担忧。一是乌市作为供暖大市,竟然在燃料的市场供应上捉襟见肘,显见缺乏未雨绸缪的民生设计;二是锅炉瘫痪后没有替代锅炉,更是缺乏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三是恢复供暖竟要4日,折射其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四是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以及和公众对话的渠道。

  就事论事,乌市应封存所有的劣质煤炭,以防停暖事件重演;严查担责的单位和人,使其承担应付的法律责任。当然,停暖给乌市市民造成的损失也应得到相应的补偿。引申开来,其他供暖的城市也要吸取乌市教训,严查供暖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瑕疵,将供暖隐患消弭于无形。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12月7日 文/张敬伟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