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寒门学子点燃希望 “圣兵爱心”八载惠荫弥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7:21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当山那头的孩子重返校园,当心灵的阳光不因贫穷而黯淡,这世界一定会因为爱的滋润而更加美好。”5日,在华中师大的校园里,一组图文并茂的展板带领师生穿越时空,回溯该校圣兵爱心社长达8年的“爱心之旅”。

  1998年12月,就读于华中师大的冯圣兵创建爱心社。这个农家出身的贫困学子,用辛苦打工、节衣缩食省下的钱,资助几名家境贫寒的中学生求学。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爱心社,如今发展到约120人。他们将济困助学的爱心接力棒一届届地传递下来。“圣兵们”通过勤工俭学、发报纸传单、收集废品、义卖商品、接受社会捐助等方式募集爱心款,8年来资助贫困高中生近200名,其中90%考上了大学,助学范围也由湖北扩大至河南、黑龙江、甘肃、湖南等省。

  现任社长范承刚是华中师大文学院大三学生。在圣兵爱心社里,社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这群年轻人尽其所能,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他们相信,尽管自己的力量是微薄的,可只要汇聚每一缕微弱的光,就能将心灵照亮,温暖孩子们坚守的梦想。

  更多的爱心火把被点燃。目前,华中师大的不少院系、师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纷纷通过联合资助的方式,参与到圣兵爱心社的活动中。来自韩国的金老师得知后,也加入了这支爱心队伍。

  [链接] 爱正磨砺灵魂

  又一个冬天来到了。寒风吹拂着我们,也吹拂着另外一群孩子。他们艰辛的步子丈量着山路的遥远,也丈量着贫穷和抱负的距离。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8年来,“圣兵们”在乡土大地上步行数万公里,走访贫困学生近千人,资助近200名高中生,其中大部分顺利走进大学。

  深山里的坚守

  一次次寻访,使圣兵爱心社的大学生们受到震撼。即使深山里的学校偏远而破败,仍代表着一种坚守:孩子们坚守着简单的理想,追寻着通往远方的路途;老师们坚守着人性的善良,默默地奉献和付出。

  板桥小学是通山的一所乡村学校。两间破房子里,课桌早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3条腿的凳子摇摇晃晃。这里只有一名老师,竟有3个年级的学生!老师给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轮流上语文课、数学课,摇着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破铃铛。中午放了学,他给同学们做饭,早晨和下午摇着船接送他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房子里,竟传出如此动听的歌声:“一件衣裳,遮风挡雨已够,就算有补丁在袖,快乐的笑容我有……”“我要读书,一二三四加减乘除;我要读书,abcdbpmf;我要读书,ABCDNOPQ;我要读书,为了明天我要读书……”可敬的老师,教会了所有孩子唱这支歌。

  兰洞小学位于桂林的一个小乡村。由于缺钱,校舍没有完全建成,却保留着“图书角”。所有发黄发霉的图书中,最好的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最新的几本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天地》。老校长教了快30年的书,生活虽然艰辛,他只感到对不起其他老师。光靠每月百把块的工资,老师们无法养家,却都毅然留在学校:将近20年,再也没有外面的老师愿来,如果自己也走了,难道让孩子们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

  用爱点燃希望

  “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每次“爱心之旅”,圣兵爱心社都会通过各种活动,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当地,同时调查、确定资助对象。

  爱心社主要援助贫困高中生,直到他们顺利考上大学。近几年,由于加入爱心队伍的团体和个人越来越多,爱心社每年能资助四五十个孩子。

  每个月,爱心社要资助这些孩子约4000元。为了募集资金,社员们通过勤工助学挣钱,走上街头义卖商品,与企业和爱心人士联系捐款,自制发行贺卡。另外,还发起“利废助学”活动,动员全校师生捐出废旧报纸、书刊、矿泉水瓶和其他物品。

  爱心社不仅仅从物质上资助孩子们,还给予心灵上的帮助。社员们坚持与孩子保持书信往来,为其解答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心为这些孩子点燃了希望。他们虽然生活得艰难,却始终存有勇气;他们承受着苦难,更坚守着梦想;他们沐浴了爱,也在传播爱。

  河南高中生云飞在学校的献爱心活动中,毫不犹豫地捐出了10元钱,意味着接下来的好多天,都要从紧巴巴的生活费里再抠出一点。可她在给爱心社社员“蓝天姐姐”的信中写道:“我深信:爱会传播。”

  8年中受到爱心社资助的高中生,多数考上了大学。他们纷纷加入学校的爱心社团,继续传播着曾经温暖他们的爱。

  磨砺自己的灵魂

  当年,出身寒门的冯圣兵节衣缩食地帮助几名贫困生。这种博爱无私的精神,一直在传递:圣兵爱心社每年社员维持在120人左右,约一半来自贫寒家庭。这群贫困大学生,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因此更加坚定地伸出了温暖的手。

  社员美霞是华中师大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来自武穴大金镇。读高中时,一个同学每天带牛奶给她喝,一位老师资助她几百元交学费。考上大学后,这个农家女孩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刻苦学习之余坚持帮助他人。她说:“还有很多孩子跟过去的我一样,需要帮助。其实,我不仅仅是在为别人做些什么,同样也在改变自己。”

  社员们有句座右铭:“支撑起孩子的苦难的同时,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灵魂。”如果要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8个字———“造就他人,实现自我”,圣兵爱心社的社训。“我们对孩子们的帮助,并不是‘无偿’的。”现任社长范承刚深有感触地说,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学会了善良、坚强、乐观。还有在下乡的日子里,我们所认识的这片土地,所磨砺的自己的灵魂,都将是今后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记者韩晓玲)

  一个群体的光芒

  

  5日,当我在圣兵爱心社结束采访时,已近23时。然而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仍有20多名大学生在忙碌。他们的努力,源于共同的梦想: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重回课堂、点燃希望。

  冯圣兵、徐本禹、范献龙……圣兵爱心社只是一滴水珠,折射的是一个群体的光芒。

  冯圣兵如今是华中师大学工处一名教师,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在一个新的领域继续着爱心事业。而他一手创办的爱心社,由一届届大学生携手传承。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竭尽全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明媚的蓝天。

  徐本禹即将赴非洲津巴布韦支教。他心头牵挂的,仍是远在贵州的那群山里娃。华中农大一批青年学子,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先后奔赴贵州山村。即使是武汉市红领巾学校的孩子们,也懂事地捐出一本本心爱读物,请大哥哥带给山里头的小朋友。

  范献龙仍在神农架的大山里高擎资教火把。作为我省首批资教生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孤独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相继加入资教队伍,奔向全省各地的农村。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穷困的山村?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本可以选择更安适的生活,却毅然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选择是沉重的,但他们义无反顾。因为爱与责任,这条路才有了携手的温暖和延伸的希望。(记者韩晓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