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意外伤害真的无处不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5:55 杭州日报

  

意外伤害真的无处不在
昨天在杭州有个国际研讨会,讨论的就是这个事情

  专家说:创伤已列15岁到45岁的人死亡原因第一位

  怎么办?记者对话曾参与新奥尔良飓风灾害和9·11恐怖袭击抢险救治的国际创伤救治专家

  记者 孟铁 通讯员 余宁宁

  如果你关注亚运会,你一定已经知道了这个新闻:韩国运动员金亨七在参加马术比赛的时候不慎落马受伤,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据亚运会官网报道,这是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在比赛中死亡的运动员。

  金亨七事件在给本届亚运会蒙上一层灰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恍然意识到:意外伤害真的无处不在。

  昨天上午,一场以严重创伤救治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浙医二院开启大幕。专家们介绍,以意外伤害为主造成的创伤已经成为15岁到45岁的人死亡原因第一位。

  我国各种灾难性创伤高发

  “除了火山爆发,我国各种灾难、灾害性创伤都高发。”浙医二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干建新说,仅交通事故,全国每年就死亡10万人以上。

  “很多外国医生到我们医院急诊中心参观会吓一跳——怎么会有那么多病人!其实,这只是我们正常情况。意外创伤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损失,很多青壮年的意外身亡,让家庭难以为继。”

  中国首家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在杭诞生

  浙江大学急救研究所所长、浙医二院副院长徐少文说:普通群众的急救知识非常缺乏。有位车祸伤员,受伤后手脚都能动。结果旁人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车后,发现他已经瘫痪了。他们都不知道,颈椎骨折的患者不能随意搬动。

  庆幸的是,记者从本次研讨会上获悉,我国首家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将在我省建成启动。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由哈佛大学医学院编写的高级培训教材,我省专家还将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修改,以使教材适应中国实际。

  干建新介绍,培训将主要针对有需要的群体,如警察、空姐等。目前,我市已经有部门联系了医院,打算派人接受培训。

  欢迎你来说一说

  你接受过急救培训吗?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急救培训?你认为急救培训可以让你在紧要关头大显身手吗?你认为哪些群体最有必要接受急救培训?欢迎你拨打本报热线85109999来说一说。

  记者专访 ————————————————————————

  “9·11”给我们的教训

  访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国际创伤灾难研究所所长苏珊教授

  在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国际著名创伤救治专家、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国际创伤灾难研究所所长苏珊教授。说起创伤救治,她先讲到了“9·11”。

  必须培训出足够的志愿者

  本世纪以来,美国发生了好几次大的灾难。无论是“9·11”恐怖袭击还是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我都在现场参与救治。在世贸大楼废墟旁,我和我的团队工作了两个星期。

  几次灾难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要在灾难之前,培训出足够的志愿者。日常救治和灾难救治是不一样的。日常救治要针对每一个病人,而灾难救治则只能抢救和诊治最大多数的病人。

  在美国,有庞大的创伤救治志愿者组织。他们有的负责医疗救治,有的负责后勤保障。但很主要的一点,是大多数人自己要有必要的急救知识。毕竟,发生意外时,除受伤者外,最先到达现场还是就近的人。

  大的灾难创伤发生时,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这在新奥尔良飓风灾害时已经得到了体现。所以,自己掌握急救知识非常重要。

  中国还需要更多应对灾难的志愿者

  我们培训的是能够培训别人的人,当然,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培训的内容也会做一些调整。

  在美国,每个社区都会有个应急组织,他们要教会周边居民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哪怕是告诉他们,意外来临时应该打哪个电话求助。

  很高兴看到在杭州有这么好的急诊中心(浙医二院急诊中心),这个中心应该在中国起到示范作用。

  我也很希望中国的相关领导能认识到创伤救治的意义。中国的医生在“SARS(非典型性肺炎)”期间的工作很出色,但还需要更多训练有素的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的志愿者。

  相关新闻 ———————————————————————————————————

  明年起,这门“新课”对伢儿蛮有意义

  本报讯(通讯员 周展 记者 王浩)近年来,关于孩子溺水、坠楼、命丧火场的消息总让所有人悲痛。而分析其中一起起意外的原因,其实与孩子们在遇到紧急情况,不懂得如何自救有着很大关系。

  对此,团市委、市少工委和市消防支队计划从明年开始,在全市所有中小学中,推出青少年校外消防自护教育活动。全杭州所有的中小学生,在毕业前都将接受一次消防自护教育。

  昨天,16家青少年校外消防自护基地授牌。夏衍中学400余名学生参与了首场消防自护训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