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你懂得意外创伤救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05:35 杭州日报

  记者 孟铁

  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圆圈的话,那么,圆圈越大,所接触的空间也越大。自然,从概率上讲,遭受意外创伤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你不妨看看自己,生活圈子是不是越变越大呢?

  医生介绍,现在医院接诊的意外创伤患者不但数量在不断增多,而且导致创伤的意外种类也多种多样。这和现代人生活日益多元化密切相关。

  观察1 出国的多了,灾害也在全球化

  杭州人也在风口浪尖

  从前打开电视,看到国外发生什么事故或者灾害,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在全球化浪潮下,随着出国人员的日益增加,灾害也在全球化。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我市也有不少人不经意地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据报道,杭州边检站今年初发布消息,从除夕至正月初七,我市有近千团队20000余人到境外过春节,比去年翻了一番,这还不包括散客。而且,由于人民币升值,不少市民还热衷出境“血拼(购物)”。

  这些,都让我们很可能和国外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突发事件不期而遇。

  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期间,被困在灾区披披岛上的唯一内地旅游团里,就有来自杭州的27位游客。

  再如今年轰动一时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学生宿舍大火事件,导致12人死亡,11人受伤。当时我市的学生王宁就在该校读书,离现场几乎是一步之遥。

  观察提醒: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可是,很多事件并不是个人所能预见或左右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肯定不会受伤。我们建议,出国前,最好能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国际创伤灾难研究所所长苏珊教授说,成为一名合格的意外创伤救治志愿者,不但可以救自己,更可以在紧急关头为人提供帮助。

  观察2 车子越来越多,车祸死伤也多了

  很多人死在得不到恰当的救助

  截至今年10月,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18.08万辆,其中市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就有32.7万辆,私家车的数量已达到每百户25辆。

  与此相对应的是,发生交通事故概率增大了。昨天上午,在武林广场举行的某车展上,汽车的安全性能成了销售商竞相宣传的重点。但是,汽车再安全,也不能保证车内人员没事。

  更让人遗憾的是,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美国的35倍。由于在专业人员到来之前,得不到恰当的救助,有1/3的车祸伤员在现场死亡,还有1/3却死在运往医院的路上。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省院前急救高级论坛上,不少急救医生说,医生到达现场时,绝大多数的伤员都没有得到基本的处理,有的则接受的是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误处理。“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伤员生存的概率。”

  观察提醒:如果你是一起意外事件的第一目击者,面对急需救援的伤员,应该按照标准程序处理:尽早呼救(寻求旁人或拨打120、119、110等电话)——初步识别病情(卸除伤员身上有碍急救的物品,如头盔、伤口处衣物,敞开衣领等)——进行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平时可以学一学)——进行止血、包扎——维持急救现场秩序,转送伤员或者等待专业救援人员。

  观察3 工作生活多元化,创伤原因增多

  有些伤害还是可以避免的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创伤的原因也变得很多了。仅仅检索本报今年的报道,就会发现意外创伤随时可能发生。

  建设工地的简易活动房楼板塌落,四名工人受伤……

  中山北路一幢居民楼的脚手架在拆除过程中,忽然发生倒塌,两名工人受伤……

  富阳高桥马塘桥村一间出租房里,一瓶煤气瓶泄漏后发生燃爆,三人被烧伤……

  一名搬家公司工人坐在车后的家具堆上,家具堆得太高了,车开起来时,工人一头撞上了小区监控探头的横杆上,摔落在地,导致重伤……

  这样的事例几乎俯拾皆是。

  观察提醒:尽管有些事故突如其来,但并不是完全不能避免。假如在安全问题上多个心眼,事先检查、操作规范,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同时,如果事故来临时,就近的人能立即进行科学的创伤救治,也可大大减轻事故的后果。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急救培训早已深入社区,专人负责。虽然我们暂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事实告诉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普通人接受必要的急救培训。

  怎么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急救培训,不少读者已经通过本报热线85109999和电子邮件mtcrazydoctor@sohu.com提了好点子。我们也希望能够一起集思广益,明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点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