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甘肃盗墓团伙装备现代化 考古发现缘于盗墓(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2:36 国际在线

  犯罪形成专业化

  保护难追盗贼脚步

  有人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八千年历史看甘肃。”据甘肃省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根
据文物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万多处,选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有13284处。

  在暴利的驱动下,丰富而又珍贵的文物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甘肃14个市州中有12个发生过盗窃、倒卖文物案件。文物蕴藏丰富的酒泉、张掖、武威、庆阳、天水等市成为文物犯罪活动较为严重的地区。”甘肃省公安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从1998年至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文物犯罪案件17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83人,收缴各类文物1959件。

  “犯罪分子大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专业知识,不仅反侦查能力强,而且已经形成集团化、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的特点。”据公安人员介绍,从已破获的案件分析,犯罪分子形成了盗窃、运输、倒卖、走私、出境“一条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物犯罪网络。

  许多犯罪团伙的通讯手段强于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用卫星定位仪、雷达联系,出入有专车,甚至在和执法队员对抗时的武器也更先进。有盗墓分子为了作案,把踩好的点圈起来建成工厂,故意让烟囱冒烟伪装正常生产,在里面疯狂盗宝。而文物部门对文物分布范围勘查不全面不彻底,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盗墓分子抢占了先机。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初世宾认为:“对方是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与管理部门躯体庞大、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文物保护时常追不上盗墓贼的脚步……”

  “唐僧肉”人人可吃

  文物保护原则亟待完善

  客观上,甘肃省大量文物藏在深山、埋在地下、隐在民间,或分布在丝绸之路、黄河沿线、长城内外,保护难度大。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相对滞后,保护经费捉襟见肘,甘肃省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野外文物监控和管理机制。文物所在的县区多为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县区,财政状况困难,地方博物馆独立开展工作的很少。只有发生野外文物损毁或被盗时,才能争取一点当地政府或省文物主管部门的资金,采取有限的补救措施。“大堡子山被盗墓分子挖开前,文物部门根本就不知道那里有文物,更别说保护了……”初世宾说。

  近年来,各色人群纷纷加入盗掘文物行列。在一些文物富集地区,有些农民每到农闲季节就把盗掘古墓和古遗址作为增收“副业”,甚至还出现了“盗墓专业村”和“盗墓专业户”。有的地方官员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居然认为“盗墓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手段。”西垂陵区被挖得满地窟窿,当地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

  针对当前文物犯罪活动的新动向、新特点,甘肃省公安厅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盗墓分子总是先于文保部门而频频得手?原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文治介绍说,相当长时期以来,专家倡导我国文物保护奉行“埋在地下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的原则,不少地下文物一直是被动发掘的。事实证明,这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亟待完善。(人民日报 曾华锋)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