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反思“一对一”捐助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3:22 京华时报

  重庆巫溪的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因被资助者斥为“不如一条狗”,而向远在家乡的媒体哭诉;资助者影星孙俪母女则称这场发生在2005年底的变故,皆因在上海读大学的向海清月花费超过500元、且不停地向她们要钱而产生。(详见本报12月1日A34版)

  一场本属于受捐者和捐助者之间的个人恩怨,一经网络扩散,立时成为热门话题,并让人反思这种“一对一”捐助模式的利与弊。

  所谓“一对一认捐项目”,就是允许捐款人根据个人意愿挑选受资助学生,并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一对一”资助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捐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挑选受资助学生,知道自己的钱是否落到实处;捐助人可以对受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沟通。

  但是,弊端也不少。“一对一”就意味着,一项慈善活动涉及的所有内容,包括捐助标准、对受助者情况追踪、捐助者动机,都将在捐助者和受助人两者之间自行解决。没有制度和契约约束,双方的诚信品质,是捐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主要条件。

  有些非慈善机构牵线搭桥的“一对一”资助项目,捐助者还面临着受助者家庭生活情况调查的重任。早些时候爆出的吉利集团捐助的穷孩子变身为干部之子的事情,即是明证。

  捐助范围、捐助标准也是“一对一”捐助模式的焦点。捐助者往往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捐助额,捐助名牌者有之,包揽捐助者学习及家庭生活一切项目者有之,带有更多的随意性。就像孙俪给向海清买手机,丛飞给受捐助学生买MP3,没有边界的捐助,有时会像一粒贪婪的种子,在受助者心头发芽,在捐助者心头生刺。

  这种随意性,同样很难在捐助人和受助者之间建立起一个阶段的、固定的关系。就像孙俪一怒之下停止给向海清寄钱一样,捐助很容易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因素戛然而止,给受助者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伤害。

  在我国目前民间慈善机构少、政府慈善机构又是杯水车薪的情况下,“一对一”捐助似乎是相对有效的选择———面广量大,充分发挥了普通百姓的慈善力量。但是我们始终是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的:五指成拳才更有力量。如何将普通老百姓的拳拳慈善之心,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暖流,这是探索前行中的慈善事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2月8日 文/郝洪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