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粮食都转成能源 13亿百姓吃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6:5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我国此前曾先后指定过四家企业进行燃料乙醇试点生产。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慎重考虑,国家没有再新批燃料乙醇的生产项目。

  ●由于国家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严格限制,项目上马因此改头换面,“粮食能源
化”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为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土地已经筋疲力尽。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

  在“粮食能源化”仍存巨大争议、国家有关部门出于粮食安全考虑未再新批此类项目的背景下,记者近来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一些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的粮食能源化项目正在这些地区以隐蔽的方式出现。巨大的投资冲动源于两点:一是高油价背景下良好的“燃料乙醇”市场预期;二是投资商与粮产区地方政府的“双轮驱动”。

  粮食“能源热”

  “粮食大县”打算外调玉米

  资料显示,为缓解日益紧张的能源供求形势,我国此前曾先后指定过四家企业进行燃料乙醇试点生产。即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再按10%的配比掺入汽油中,以起到节省原油的作用。此后,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慎重考虑,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再新批燃料乙醇的生产项目。

  在吉林榆树市的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比邻而居两个“超大型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两个项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万吨,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万吨。榆树是我国近3年连年的“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产玉米180万吨。但榆树市市长助理孙凌岐却告诉记者说:“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这两家企业消化,而需要外调”。

  记者在东北三省发现,像榆树市这样由于加工业迅速发展而即将带来的“产能大于产量、产区将变销区”的情况较普遍。传统的饲料加工业、淀粉加工业呈刚性增长,“能源化”则是添加在玉米加工热潮中的“一把火”。

   “隐形化”迹象

  有人打“擦边球”

  由于国家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严格限制,项目上马因此花样翻新,“粮食能源化”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首先是燃料乙醇继续扩产、争上项目。原来国家已批准建设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和安徽丰原生化公司四家定点生产企业纷纷扩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说,目前,这四家企业产能由2004年的12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4万吨。

  但这个产能还远远不够远期的需求。现阶段燃料乙醇使用还只限于黑龙江等9个省市,如果后期在全国推广,以2005年我国汽油消费量4366万吨计算,添加的燃料乙醇需要436万吨。而目前我国酒精总产量为390万吨,全部转化为燃料乙醇也不够。因此,不少地方仍在论证上马新的乙醇生产项目,伺机争取国家批准。

  其次是转战乙醇上游产品酒精市场。生产燃料乙醇需要国家批准,成品油市场终端也由石化企业掌握,而酒精转化为燃料乙醇只有一步之遥,不少企业便打起“擦边球”,建酒精厂“先斩后奏”。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新建及改扩建的酒精生产能力已达到160万吨/年。

  三是生产下游的生物化工产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这也可以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限制。吉粮天裕100万吨玉米深加工、年产30万吨化工醇项目,其主要产品乙二醇、乙酸乙酯原来都从石油中提取的。

  政企“双轮驱动”

  燃料乙醇纷纷上马

  用玉米、小麦的陈化粮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位列我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生产。由于当时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缓慢,到2002年全国产量才3万吨。但2004年全球能源和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身价倍增。2005年国家指定的4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量猛增到69万吨。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用粮食发展能源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财政部今年5月底制定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没有包括用玉米、小麦、水稻制取的燃料乙醇。这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对新上粮食基燃料乙醇项目不再鼓励,并进行严格控制。

  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用粮食加工乙醇的上游项目及其下游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化工产品,在监管上却存在盲区。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因此企业仍然对其青睐有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一拍即合,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

  东北一个正在建设的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工艺,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化工醇、1吨DDJS饲料和1吨酒精。如果年产20万吨,利税就是2亿元。公司快马加鞭,项目从提出到开工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4月份开工10月份就要求投产。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优厚的关怀,近35公顷的土地全部无偿提供。

  业界观点

  不控制将饿着肚皮开汽车

  “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我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实际上,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话题自其出现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己对其初步形成共识,但记者调查发现,业界对此仍然争论不休。

  粮食安全“导火线”?

  一些专家担心,若“粮食能源化”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将会使我国粮食市场波动由原来常见的“生产减少”、“流通不畅”两个因素,增加一个“加工过量”因素,成为粮食安全问题新的“导火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的土地已经筋疲力尽。用玉米、油菜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产业化不能推开。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

  粮食安全“蓄水池”?

  国家指定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之一的安徽丰源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薛培俭则说,深加工是粮食市场的“蓄水池”、粮食安全的“平衡器”。有了加工,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控市场余缺,实现多时加工、少时食用。目前,我们每年有8000万吨~9000万吨的玉米用做饲料,至少有3000万吨淀粉被浪费。如果大力发展包括燃料用途在内的深加工,可以把玉米中适合做饲料的蛋白质和适合发展淀粉加工业的淀粉分离出来。这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望》新闻周刊

  新闻链接

  世界粮价10年之巅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今年世界小麦、玉米和大米等主要粮食的价格达到近10年最高水平。

  粮农组织这份题为《粮食前景》的报告指出,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减产,而粮食需求却大幅增加,这使国际市场粮价不断上扬。

  报告说,由于粮价提高,2006年世界各国用于进口粮食的支出预计比去年增加2%,达7340亿美元,创下10年来的最高纪录。发展中国家进口粮食的支出增加更多,增幅达5%,而粮食进口量并未增加。

  据粮农组织估计,今年世界小麦产量为5.92亿吨,比2005年减少3300万吨,减幅为5.3%。预计明年世界小麦产量将有较大增长。

  由于干旱、飓风、洪水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今年世界水稻产量也有所下降,而明年南半球的水稻产量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