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平崛起 西方媒体为何误读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6:5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在西方媒体中,现在有关中国的新闻天天都有,也出现了许多“误读”:这其中既有像日前美国一教授抛出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之类的别有用心,也有像“中国环境污染危害全球”等过分担忧。

  ●对此,有分析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中,除一部分是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外,还有就是中国近年变化太快了,使得西方很难“消化”。

  ●要消除这些误读,仅仅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能还不够,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被西方误读的中国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环境和能源对世界的影响三方面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许多误解,是源于冷战环境中,西方对东方自然的敌意、中国的封闭以及双方隔阂的话,那么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在国际上地位和责任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外交流的加强与拓展,那种明显违背事实的污蔑很少看到了,但西方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在,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环境和能源对世界的影响三方面。不久前,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纳瓦罗就写了一本《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的书,称“中国现在正在展开大胆的行动寻求全球经济霸权”,因此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强势带来的不平衡感到“恐惧”,中美也因此会对抗。当然,这样的“胡说八道”甚至连英国的《金融时报》也看不过眼,称这种观点“匪夷所思”。

  近来中国与非洲首脑峰会也让西方“特别感兴趣”。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就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他的这个评价似乎给西方媒体报道中非关系时定了一个调,几乎每篇文章都称中国盯上了非洲的石油、矿石等。《华盛顿时报》上刊登的“中国在西半球的动向”中称,“中国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交往都是出于一种目的:带着狭隘的商业利益动力追求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话题完全是欧美媒体自创的错误命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如此说是因为美国正在非洲四处找油,因此中国被认为试图“横刀夺爱”。

  在欧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似乎最有“论据”的就是对中国环境的担心。“污染威胁论”已成为继“粮食威胁论”“输出威胁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论点。《纽约时报》提到中国的环境问题,最常用的口气是:“在中国,地下的燃煤正毫无节制地燃烧,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更加重了世界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并且拿出卫星拍摄到的亚洲乌云的运动路线图,来说明中国应该对世界气候的变化负责任。美联社的一篇题为“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将催生通货膨胀”的评论更有“深度”,文章称,如果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可能抬高生产成本,引发全球通货膨胀。这种矛盾的说法让中国政府不治理污染不好,治理也不好。但西方媒体为何看不到中国治理环境的努力呢?

  另外,欧洲网上媒体Cafebabel在题为“中国的生态遗产”的文章中说,由于中国的环保立法不完善,发达国家就将中国选为其处理垃圾的场所。这些西方垃圾所产生的后果为何无人关注?

  中国为何被屡屡误读?

  过去30年,中国变化得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要快,西方人很难理解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形象。而且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比如《霸王别姬》竟被他们翻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发表一篇题为《谁在恐惧中国?》的报道,刊登了长达5页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被误读的问题。文章说,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很难理解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形象。过去30年里,中国变化得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要快。经济增长使数亿人摆脱贫困,并重塑了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新一代的中国人乐观、勤奋、现实,他们筹划着一个自己孩提时代无法想像的未来。与此同时,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雄心和创新与腐败现象,使得中国难以向外界投射一个始终如一的形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中,别说西方人,有时就连中国人自己都难以避免对正在发生的事产生误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独特文化、特殊国情的国家而言,旁观者未必清。”在分析西方为何误读中国时,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卢宜宜博士则表示,西方对于中国一些陈旧僵化的模式早已深深地注入到大脑当中,而且无人向这些固有的东西挑战。

  媒体是西方对中国误读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国际舆论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而中国媒体还没有掌握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形象的方法。西方媒体看似各自为政,但他们在影响和控制全球事务包括对中国议题的话语权时,却是配合默契。西方的媒体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出于竞争和为了迎合读者,他们更多报道“坏消息”和离奇古怪的东西。

  还有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缺乏了解。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韬光养晦”战略一直存在着误读,将其翻译和理解成“隐藏能力,等待时机”。中国这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被理解成了充满杀机的阴险战略,最主要就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霸王别姬》甚至被翻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

  当然,也有一些“误读”是别有用心的。不久前,记者采访美民主党众议员拉尔森时,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不发展了美国才认为中国威胁不存在了?”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美国最希望看到一个与美国‘真诚合作’的中国,比如在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上,在这些方面中国做得还不够。另外,中国应该更透明,特别是在军费问题上。”很明显,他的言外之意是,只要中国听美国的话,中国就不会威胁美国了。他的观点在西方政客和媒体专家中颇具代表性。

  中国如何才能避免被误读

  要消除误读,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契机,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进步的中国的机会

  要消除这些误读,舒勒尔教授认为,但丁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名言无济于事。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一些中国学者曾认为,“如果我们变得强大,我们就会被人喜欢”。这种看法过分简单。没有信任的力量只会带来危险。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国家形象未必彼此相随。强大而到处遭人憎恶的美国就是例证。

  另外,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的媒体宣传和说教味较强的报道,容易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许多专家强调,中国需要学习如何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交流,让自己的真实意图被正确理解。

  许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提到2008年奥运会,称这将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德国舒勒尔教授认为,中国更应展示“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契机,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进步的中国的机会。“谈论‘新中国’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立即使听众挑战他们对于中国长久以来的观念”。

  专家们认为,要想实现不被误读的目标,中国需要做的和西方一样多。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布朗博士表示,如果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就必须全面允许人们对她不同看法的存在,再进行了解和积极应对。“这一点在未来十年至关重要”。

  (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