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定格“救人村”中的英雄群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6:55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这是一群普通农民,是他们用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挽救了200多名车祸伤者的生命。

  这是一场爱心接力,从第一次救人开始,浑源县东圪坨铺村人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30年。

  为了永远铭记东圪坨铺人的大恩大德,车祸伤者在村旁的公路边,竖立起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八个大字:“救死扶伤,万古流芳。”

  11月30日,记者走进了这个被当地百姓称道的“救人村”。

  李春广:推着车也要把伤者送到医院

  东圪坨铺村,地处大同市区至浑源县公路边。由于坡陡弯急,车祸时有发生,但每遇车祸之际,离公路200多米,居住在河谷另一端的村民们,总是倾村出动,全力相救。

  李春广,一位清瘦的中年汉子,他参与救助受伤司机和乘客的次数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楚。

  他朴实的话语中透出大爱:“出门在外的人,遭了大难,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治而死呢!”

  李春广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的情形:200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正在睡梦中的他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东圪坨铺人对这种声音太敏感了,李春广马上意识到,又出车祸了。他急忙穿上衣服,摸黑出了村。

  没有约定,但出事地点很快就聚集了十多个人。掉到沟底的吉普车上共有3个人,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一人轻伤。

  李春广和同伴用木棒撬开变了形的车门,小心翼翼地把伤者抬了出来。看着那个头破血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妇女,他把新买的大衣递给了她。

  刚下过雪,路上有冰,又是凌晨3时,过了20多分钟,也没等上一辆车。他们发动起村里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把伤者就近送往浑源县医院。

  离医院还有五六公里路的时候,一路上“气喘吁吁”的三轮车坚持不住,一步也挪不动了。寒风中的李春广看着三轮车司机,大吼一声:“推,把伤者推到医院!”

  空旷的山野中,依稀的星光伴随着李春广哥几个的身影,那是天地间最动人的画面!

  到医院后,急诊室值班大夫说做不了这个手术。李春广一急,“走,找主治大夫去。”为了两个陌生的伤者,凌晨5时,他又拐弯抹角地找到了主治大夫家,敲开了他家的门。

  伤者转危为安,受冻挨饿的李春广几个人推着破旧的三轮车修理去了。走时,他还忘记了拿那件新大衣。

  杨卫府:冲在最前面的七旬长者

  七旬老汉杨卫府大字识不了几个,但30年来,他常常冲在救死扶伤的最前面。

  或许是当惯了红白喜事总管的原因,在村里威信颇高的杨卫府老汉,在抢救伤员时,也是当仁不让的总指挥。

  去年6月,大同县的一辆大卡车栽进了深沟。一位从车内摔出的男子压在车头下,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像往常一样,杨卫府老汉指挥若定,忙而不乱。男女老少四十多人,都自觉地听从杨卫府的安排。谁去打开车门,谁去家里抬来门板当担架,谁到公路上拦车,谁招呼送到医院,在他的指挥下,一切都井然有序。

  看着压在车底的人气息尚存,他们马上拿出木棒撬动车头,但车身太重了,稍有闪失,车下的人将更加危险。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又没有起重设备,怎么办?正在人们发愁之时,杨卫府老汉一声令下:“乡亲们,我们把车给抬起来!”

  这是与死神的搏斗,李奎、杨小军、袁虎等30多位青壮年围着车头站了一圈,大爱使他们瞬间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车头居然抬起来了,受伤的男子被拖了出来。

  然而,当四个村民抬着“担架”,急匆匆地来到公路上拦车时,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救助。无奈之下,杨卫府老汉喊道:“大家拉起手,强行拦车!”

  面对着急速驶来的汽车,二三十个村民手拉手组成了一道牢固的“生命线”,一辆小货车停了下来,伤者被送到大同市医院。因抢救及时,这名伤者幸运地保住了性命。

  张德印:守护伤者七天七夜的赤脚医生

  在救人的队伍中,有一个背着药箱子的人跑得最快,他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张德印。

  1999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刚吃完饭的张德印突然听到一阵声响,他背起药箱便往出事地点跑。张德印赶到现场时发现,一辆满载着水泥的大卡车翻进了沟里。一人死亡,三人昏迷。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张德印打开他那用了几十年的药箱,拿出棉花、拆开布条给伤者包扎,他的“土办法”简单管用,血止住了!

  只要张德印在,每次都是他陪着伤者去医院。大家相信张德印,是他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了一村百姓的安康,几十年也没有间断。一做完手术,张德印就返回村里,地里的庄稼还在等着他锄草施肥。

  恰巧是春播的关口,但伤者却一直昏迷不醒,家属也迟迟没有赶到,张德印毅然留在医院。这一次,他在医院整整陪护了伤者七天七夜,为病人喂饭喂水,端屎端尿。

  上世纪末,这里的路况非常糟,车祸接连不断。一次,河北涞源县的一辆货车翻到沟里,车上四人一死三伤。送到医院后,一名伤者因颈椎摔断需要马上手术,但首先要交押金。这可把张德印难住了。

  看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张德印转身就往县公安局跑,这里或许能给他以道义的支持。公安局的领导没有让他失望,立即派人和张德印一同赶到医院,以单位的名义予以担保。伤者的生命终于保住了。

  张德印以自己的朴素言行诠释了一名山村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3年前,这位挽救过上百条生命的赤脚医生,为补贴家用,在一家工地看大门时不慎煤气中毒去世。至今,一些村民说起他仍眼含热泪。

  世界因爱而美丽。今年9月15日,大同市公安局出资3.5万元,把东圪坨铺村的两名初中生送往卫校上学,为该村培养医护人员,以便为伤者提供更专业的救助。

  张志龙:在洪水中打捞伤员

  张志龙,31岁,黑红的脸膛,壮实的身材,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从18岁起,他一直都是救助一线的主力军。

  “无论谁在现场,谁发现了交通事故,都会搭上一把手。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有难相帮!”这是张志龙做人的原则

  几年前,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事故大大减少,降到每年五六起。事故少了,但他们救人的责任心没有减少。

  今年6月,刚下过暴雨,山洪还在肆虐,一辆小轿车掉到了桥下,随时都有被洪水冲到沟底的危险。

  张志龙看到后,没有多想,脱了上衣就跳进了水中。面对危险,张志龙和他的同伴们根本不需要选择,这瞬间的动作源自他们内心的品质。

  在齐腰深的水中,他们撬开车门,车上5人全部受伤。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伤员扶出来,四个人一人一个角,用门板把伤员抬上去。

  由于拦车救人每遇尴尬,他们一边向120请求帮助,一边开来了三轮车运送伤者。半路上,120急救车再把伤员从三轮车上接过去。

  一到医院,张志龙就抬着伤员跑上跑下,这个楼做CT,那座楼拍片子,又一座楼做手术。一次车祸,他们不知要在医院跑多少趟。

  因为总是为了救死扶伤而往医院跑,无论在大同三医院,还是在浑源县医院,急诊室的大夫护士都和张志龙成了熟人。

  “辛苦不要紧,最怕费了半天劲,伤者还是离开了世界。”张志龙感慨地说。一次,眼看就要到医院门口了,因流血过多,伤者还是闭上了眼睛。

  ……

  东圪坨铺村是一个只有9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年人均收入仅六七百元。挂在沟坡上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贫瘠土地,就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不论春种秋收,所有东西全靠人背驴驮。

  在东圪坨铺村,有大同市雷锋出租车队送来的5套衣服,穿上它在大同市区打车可以免费。李春广骄傲地说,他有一套,但从没穿过。

  就是这么一群普通的农民,让我们肃然起敬:抢救了这么多人,却从没有向伤者伸过一次手,要过一分钱。有时,走得急,身上没带钱,也只接过一二十元作路费。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自己掏钱坐车回家。

  没少救过人的村党支书陈祖印以有这么多朴实善良的村民感到自豪,他指着墙上的好几块“红旗党支部”牌匾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死不救就不是东圪坨铺人!”

  清贫而大义,这就是东圪坨铺人所展示的境界!

  本报记者 米厚民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