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宅·富户·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7:45 南海网-海南日报

  如果说骑楼是独具魅力、外向活泼的混血姑娘,那么,海南传统民居便是藏在深闺的中国传统女子,坚贞而含蓄。她默默地散落在海口旧城区中,低调而又固执地守护着历史的痕迹,守护着深宅大院中的前尘往事。

  遗忘在角落的辉煌

  在繁华的都市里,海甸溪北岸旧城区是个不起眼的“城中村”。不通汽车,没有高楼,这里的脚步比外面慢了好几拍。然而,正因为如此,它有幸保留着不少来不及擦去的历史痕迹。

  旧城区里到处是交织的小巷,两三层为主的小楼沿巷而修,在一片杂乱、灰白的楼顶中间,不时会冒出一些鱼鳞般黛青的屋顶,撞得人心头一振。这些老宅都是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的样式,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里面有堂屋、厢房、庭院,白色的墙壁早已泛黄,屋顶的青瓦爬满绿苔,愈发古朴。

  老宅少的有一进,多的有三四进,昔日过港村富户张天成的大院是三列三进,正门被前面新修的小楼挡住,大门紧锁,张家后人在侧墙边又开了两扇门。在大院巷道北墙上,还留有一块清代探花张岳崧抄录的乾隆御笔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美有味在诗书”,对联中间是斗大的行草体“寿”字,模糊的字迹隐隐透出往日的气派。

  在这片不大的旧城区里,至今仍掩藏着陈训、张天成、陈家富等多位富户的深宅大院,依稀可见当年海甸溪沿岸的繁华。

  乾隆赐牌的陈训祖屋

  在这些老宅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新安村的陈训祖屋。它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屋里挂有乾隆皇帝亲赐的牌匾“承赐堂”,这在偏远的琼州来说,当时是多么大的荣耀。

  陈训曾是海南的首富,关于他的发家,坊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陈训原是一个普通的鱼贩,偶然遇到一长须老人,陈训很好奇,请教老人留着这么长的胡须如何进食。老人便用黄金钩把长须钩住吃饭,饭后,老人欲付钱,但被陈训抢着付了。老人觉得这小伙子明理重义,于是慷慨赠送给他一船靛青。当夜,村中有人向陈训买了一缸靛青回家,没过几分钟,那人又气喘吁吁地跑来再买。陈训心生疑窦,用手往里一掏,发现缸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原来,这长须老人竟是有名的海盗头子“金钩搭”。

  发家后的陈训将祖屋建造得异常气派。大门朝东,门口是磨得细细的青石台阶,进门先是一间小房间,隔了一半,不能一下看到屋内的景致,而堂屋则坐北朝南,整个庭院空气流动畅通。清乾隆三年,皇帝赐匾“承赐堂”于此,以后朝廷来的官员前往府城上任时,都要先来这里拜叩。

  “听老一辈说,这房子最早有九进,不过后来塌了、拆了一些,现在只有四进了。以前还有大花园,围墙将祖屋、花园、祠堂全部围了起来,占地很宽。”陈训后人,69岁的陈明义说。

  现在已很难揣度九进大院有多大了,不过那敲起来“邦邦”作响的贵重木材,和房屋柱头上的精美雕花,可以让人们想象陈宅当年的气派。

  楼海中最后的守望者

  再回头已百年身。

  陈训祖屋里的“承赐堂”牌匾早已不见踪迹,堂屋上方只贴了巴掌大的三片红纸,依然写着“承赐堂”三字;贵重的拜神桌、太师椅有的坏了,有的被偷走了,偌大的堂屋显得空荡荡;传说中装银子的大龙缸如今只剩两口,也被放进了厨房当水缸用;至于附近的陈家祠堂,则仅剩一进老屋和几片断壁残垣。

  “经常有人来这里参观,还有从内地来的。但以后看不到这些了,海甸溪要搞改造,房子都得拆。”陈明义的儿子说。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过也不一定,可能不会拆这里,280年啊。”对于儿子的话,陈明义不置可否,自顾自给祖先上香去了,这是他几十年来不变的功课。

  在傍晚的余辉里,老宅缩在旁边小楼的阴影中,像个佝偻的老人。或许,不是老宅变矮了,而是我们的城市长高了。280多年的历史将当年的高门大宅“忽”的一下甩在了后面,两层的骑楼、五层楼、七层楼、几十层的楼……老宅逐渐淹没在一片片楼海之间,成为历史的守望者。(完)

  相关链接

  楼的变迁

  对于城市来说,它的第一高楼既是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又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传统民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海口的主要建筑,由于是单层建筑,高度大都不超过6米。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骑楼开始在海口出现,骑楼多为两三层建筑,因此,海口的高度又提高到十几米。

  海口最早以“第一高楼”而闻名的是得胜沙的“五层楼”(海口大厦),它竣工于1935年,楼有5层,高27.04米。“五层楼”风光了数十年,直至1961年“七层楼”(华侨大厦)建成。在随后的日子里,高楼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发展的快节奏让“第一高楼”成为一个短暂的名词,逐渐失去了意义。

  1998年明光大酒店(后改为明光国际大厦)封顶,地下2层、地上46层,建筑高度为164米,以绝对优势成为海口新的第一高楼。目前,它也是海南最高的一幢楼。 (周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