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社科界学术年会四年来凝聚力和参与度、影响力和认同度、多样性和权威性与年俱进,成为——凸显“人文上海”的学术名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综述(记者季桂宝通讯员徐中振)年末初冬的上海,涌动着阵阵学术文化的春潮暖意。在复旦光华楼、华东师大逸夫楼,在上海师大文苑楼、上海大学乐乎楼和上海交大法华镇路校区的报告厅,名师的一场场学术报告,为上海高校乃至整个城市增添了浓郁的学术气息。以“学术活动月”形式展开的第四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成为年终岁末上海的一道人文风景。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创办于2003年,是市社联联合本市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联手打造的上海学术界品牌项目。据统计,至今已举办四届的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2500篇,编纂年会文集13卷,在年会大会、各专场上作报告、评论的专家500余位,现场听众逾2万人。4年来,年会的凝聚力和参与度、影响力和认同度、多样性和权威性与年俱进,彰显了大型综合性学术论坛的内在魅力,成为标志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凸显“人文上海”底蕴的学术名片。

  学术年会的成功创办,是共同参与、不懈努力、精心操作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得益于其理念目标、内容架构、功能结构、组织机制、推进方式的探索、创新与实践。

  公益性的功能定位,推进公共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年会注重为学者提供展示个体创造和追求的舞台,是培养和发现学术新人的平台,同时又推崇思想互动、批评交流、兼容并蓄。这一公共平台超越了行政、学科专业和观点流派的边界,促成了上海人文学术的团队意识、整体效应和公益活动的氛围。

  学术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交流、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以催生大量创新思维和成果的涌流。年会展现了学术组织、知识创造、思想激荡、集成创新的魅力。各种思想观点在这个平台上汇聚和集成、交流和碰撞。年会不仅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还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上海学术界与国内学术界的沟通,今年的年会,就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的李学勤教授、北京大学的严绍璗教授、中国社科院的李扬研究员、中央党校的庞元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徐勇教授等知名学者作主旨讲演,进一步提高了年会的学术含量。

  系列性的内容架构,推动板块化的活动项目。年会的设置,在于打造上海的思想学术盛宴。年会以“学术菜单”、“学术活动月”形式,形成了不同内容板块,其中,年会全体大会由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等组成;而年会各专场,如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包括今年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则论题各有分工侧重。此外,系列学会学术活动,则吸引了数十个学会和民办社科机构的参加。

  公共性的论题设计,倡导关怀现实经世致用。年会的各个主题都精心策划,凸显公共、前沿、厚重、大气,也体现上海学术界的使命感。今年的学科专场“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等论题,都深切关注当代中国现实,探究时代变化,强化中国特色的本土情结,提出面临各种挑战的解决方案。与会的学者们都热切地希望为国家贡献更多的智慧。

  开放性的合作机制,构筑整体联动的组织格局。年会积极探索互动机制,坚持开放办会,让各个高校、科研院所担当主角。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学会会员是年会最主要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忠实听众。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市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纷纷加入到年会主办者行列中来,其他高校也争相报名加盟,形成全市联动的年会组织模式。

  标志性的推进方式,强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年会注重自身品牌意识,既讲究学术活动的内涵设计、整体安排,又重视形象展示。年会推出了统一标识、公益广告和年度文集,凸显了高水平学术会议的象征符号;同时还与主要媒体合作,推介重要成果,以扩大学术的影响力。

  社会性的辐射影响,扩大年会的边际效应。备受关注的是,年会不仅是上海学术界的盛会,同时每年都吸引了来自本市党政部门、工厂企业、社区乃至周边省市的社会听众参与。学者与市民之间、学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传播了智慧、理性和创意,延伸了年会的学术功能,发挥了公益性年会科学普及、思想熏陶的功能。

  战略性的目标追求,推动人文上海的建设。一个财富的上海、经济的上海,更应该是一个人文的上海、精神的上海。年会既有繁荣学术的基本追求,又超越了经院学术,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城市文明和谐发展有机结合,及时将人文学术的智慧成果转化为上海城市的文明指数、精神境界和思想财富。借助“人文上海”这张学术名片,上海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在学术思想的浸润中日益强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