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文遥追忆 似是故人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8:17 沈阳网-沈阳今报

  【核心提示】

  从10月9日起,由沈阳今报主办,沈阳网、沈阳祭祀网协办,沈阳市龙泉墓园提供赞助的“‘龙泉杯’追忆故人作品大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读者、作者,还是殡葬行业的主管部门,都很认可这种以文字的形式祭祀故人的新时代文明祭祀方式。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评选,今报三名评委从500篇来稿中精选出18篇优秀作品。

  今报讯(记者吴强)“龙泉杯”追忆美文获奖名单今天与读者见面。

  今起,请获奖作者留意近期的沈阳今报,沈阳今报和沈阳市龙泉墓园将在近日为获奖作者颁发奖金及奖品。沈阳今报还将陆续刊登获奖作品。

  “龙泉杯”追忆故人作品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落照》,作者李松涛。

  二等奖:《仰望天堂珍惜生命》,作者白晓光。

  《金黄的苦莱花》,作者王立明。

  三等奖:《第廿九个忌日》,作者王海霞。《丛飞哥哥:为你写歌我不遗憾》,作者单丹。

  《母亲,我心中永远的绿色》,作者健生。

  四等奖:《平凡人》,作者曾媛媛。

  《母亲的炊烟》,作者高立志。《念故人远生命成往生》,作者姜焕彤。

  《她,睡在龙泉》,作者张照铭。纪念奖:《追忆老伴》,作者张玉怀。《一个词一生唤不够》,作者张蓬云。《想您,在中秋》,作者金华。《姥姥在天堂》,作者于凤华。《心结》,作者张馨予。《金达莱花又开了》,作者刘冰俐。《老妈,您听着了吗?》,作者危兴辉。《想你在无数个夜里》,作者范妮娅。

  【评委发言】

  初国卿简历:《沈阳日报》专副刊中心主任,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作品曾入选2000年《中国散文最佳》、《中国随笔最佳》和《散文选刊》。

  追忆美文标准:真情、细节、叙述。

  真情是最主要的标准。古今中外的优秀怀人之作,无不以情动人。

  除了真情,一定要有感人的细节。没有感人的细节,难显真实。

  此次收到的稿件,不少都是在叙述上平铺直叙,连最基本的倒叙或是插叙都做不到,这样就使文章没有波澜,降低了感人的成分。

  刘镇简历:沈阳今报副总

  编辑,沈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散文《心曲》获《中国体育报》“我在亚运年”有奖征文一等奖;长诗《书法大师毛泽东》获1991年度《花溪》优秀作品奖。

  追忆美文标准: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美文的三层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的《辛夷坞》引领读者到轻灵、俊美、清爽、高洁的境地。美是至美。末了不尽轻叹:唉,如此的极致,竟然怀揽寂寞,让天地都哑然了。

  其实,你错了,你尚不能诠释它的真美。

  第一层是它绝世美丽。在那样一处尘世的喧嚣没有污染的山谷中,辛夷花发出了灼灼的红

  萼,让人的肺腑

  顿然一新,渣滓涤净;让人的双目生辉、拂去俗锈;让人的梦想沐雨、隐约发芽。它是那样那样的美———妙不可言。

  第二层是它淳朴自然。王维替我们描绘的辛夷花,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毫无忸怩之态,它天然纯净,落落大方,像浩荡的东风,肆意舒展天地。或许哪个枝桠旁逸斜出,或许哪朵花瓣重叠卷曲,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妩媚,它宛似我们无意间的呼吸,无需挑剔和调整。

  第三层是它遗世独立。遗世独立犹如穿越云层的鹰远远俯视尘世。这不是孤独,更不是寂寞,而是高高在上的从容。其实我们已经来到它的舞台边上了,随着王维《辛夷坞》帷幕的拉开,我们看到群舞者慢慢退去,惟剩下辛夷花尽情地旋转、跳跃。如果我们不来,怎么知道发红萼,怎么知道涧户无人?如果我们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君临,怎么知道它纷纷开落,四季更迭?我们是一直欣赏它的忠实观众啊!

  我们深怀悲欢,来到它身边,热泪满襟。那是王维带给我们的穿透灵魂的美,恐怕,这正是美文的真正含义吧?

  商晓娜简历:春风文艺

  出版社编辑,作家,曾出版《我把精灵带回家》、《南瓜房子里的秘密》等十部畅销小说。

  追忆美文标准:比赛要求、表述方法、深情与否。

  凡是比赛,都有规矩,有些稿件写得很好,但字数严重超过1500字的标准,还有一些稿件与比赛的宗旨相违背。

  来稿中有一篇稿件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采取回忆与现实场景切换的方式,使文章的表现力增强。

  因为主题是“怀人”,好文章一定是饱含着深情的,深情不一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往往一篇质朴的、说真话的、表达真情的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美文选登】

  落照

  李松涛

  评语:作者选取了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取材视角独特。文章意境优美。叙述方式和写作技巧上有大家风范。

  闲逛的秋风携着朦胧的凉意,悠然滑向都市黄昏的深处。

  下班的人,放学的人,都惯性地聚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头,等候一位报翁,等候一天的新闻;等候一位向来是等候他们的老人,等候一张向来是等候他们的晚报。

  终年四季,总在这热闹时刻,总在这十字路口,总有一个草绿色的帆布报兜,老人多皱的脸上淌着欢愉,嘴上不紧不慢地介绍当日的要闻,双手麻利而从容地送出油墨飘香的报纸。哪怕你在他面前只停留过一次,就会记牢那可亲的笑脸、可亲的语调、可亲的手势构成的可亲印象。本地人,一走过这条街区,就会想起那报翁;外埠人,一忆及这座城市,就会想起那报翁。年近古稀,身板不算硬朗,可精神旺盛如火———这就令熟悉的、陌生的人一块感受了温暖;而温暖,又是苦乐人间最不可短缺的元素。晚报是天天都有的,老人也是天天都来的,准时得如同永远无须校正的钟表。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报翁身后不远处的棚户区变楼群了,报翁身旁低矮的店铺变商场了,报翁面前车水马龙的道路变宽变长了。总之,生活中与晚报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年轻了,可他却变得越来越衰老了。虽然笑容依旧,声音依旧,举手投足的动作已经明显迟钝了。有人劝:“岁数不饶人呐,别这么天天蹭街头啦!”他笑答:“你知道,我不是图那几个指甲盖大的小钱,惯了!”偶尔迟来,人们也会满怀信心地等他,都知道那绝对是由于印刷厂或邮政局的缘故,稍过一会儿、只须一会儿,老人准来。

  可今天呢?人们依照常规等着,候着。晚报终于来了,但老人却没来,背着半旧帆布报兜的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她俊俏的脸上挂着泪痕,她黑亮的眼中闪着悲戚。她低声向围拢过来的人们诉说原委:爷爷突然发病去世,咽气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报纸……取来,送……去,别让人干等,天……凉了!”这是报翁的遗嘱,是他风雨平生临终时最要紧的心事。姑娘哽咽着从兜子中掏出一叠叠报纸,一边凄然招呼大家自己动手取,一边用湿湿的手帕掩面抽泣。

  众人被这报纸之外的消息震惊了,心里顿觉空落落的,仿佛自己朝夕相伴的亲人走了,又走得如此仓促。轻轻的,默默的,报纸没人多拿,钱却没人少放,明明是四分钱一份,可背书包的放下了五分钱,夹饭盒的放下了一角钱,开清洁车的放下两角钱,交通警察放下了五角钱,卖冰果的放下一把硬币,修鞋的放下一叠纸币……报纸拿光了,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并没有散去。一个穿风衣、戴眼镜的中年人,俯身捧起报兜交给姑娘,语调沉郁:“对天天在这儿买报的人来说,老人谢世是今天最重要的消息。老人性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我们,我们自然也不会忘了他的真诚和善良。我们这些人各有各的工作,恐怕都不能专门赶去为老人家送葬了。这兜子里的钱可能多一点,请你替我们买个花圈,摆在老人的灵前吧!”周围响起一片点头称是的呼应声。

  姑娘的眼圈儿又红了,她双手微颤,捧着不能谢绝也无法谢绝的情意……

  这风尘里的世界呀!这落照中的人间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