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8:59 黑龙江日报

  申宪武 本报记者 马云霄

  “白天进太阳,晚上进月亮,风挡不住,雨遮不住,还得用木棍顶着墙。”这句流传在我省农村的顺口溜是农村中小学危房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在2001年前全省共有145万平方米,占当时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7.1%。

  以往每年省政府投入危房改造资金6000多万元,今年,全省共投入资金10.2亿元,其中省政府投入7.6亿元。截至目前,作为省委、省政府“十项利民行动”之一的全省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已经完成96.3%。年底,我省将全面消灭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

  资金再紧张也不能耽搁“危改”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这一问题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我省尤为突出。

  “十五”期间,我省连续实施两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之中,进一步加大了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2001年至2005年,全省各级政府筹集并投入资金18.9亿元,支持地方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79.8万平方米。

  据统计,今年结合全省危改工作,地市自筹集中办学方面的投入高达2.6亿元。其中,哈尔滨市5480万元,富锦市1332万元。七台河、双鸭山等市和肇东、爱辉区等县(市、区)增加的集中办学方面的投入占省投入危房改造资金的50%以上。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由省财政筹集资金,在全省范围内打一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歼灭战”,年内全部消灭现存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

  号角再次响起。全省各地,一个个项目如期开工,一排排新校舍拔地而起。为了把省委、省政府决定落到实处,确保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全年的危房改造工作任务,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和部署,由省财政厅厅长负总责,制定了目标责任制以及有关资金、工程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为保证规划资金落实到位,在危改资金最紧张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危房改造资金7.6亿元全部由省级负担。在省政府的带动下,全省各地普遍掀起了筹资改善办学条件的新高潮。资金的及时注入,使全省危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为避免“学校建好了,学生没有了”,我省改变以往危房改造项目大都原址建设、缺乏合理建设规划的做法,今年省里确定的危房改造项目,突出体现了危房改造与布局调整和开展相对集中办学工作相结合的特点。全省今年共确定1387所危房改造项目,其中有456所学校是与集中办学工作相结合。

  “危改”更改善了办学条件

  “政府出钱用钢筋水泥给学校盖好房子,又不让农民集资,农村孩子们真是赶上好政策了,今后我不用再为砸着教室里的孩子担心了。”富锦市二龙山中心小学校长白福利这样对记者说。

  富锦市,财政并不富裕。他们抓准全省免征农业税试点县的有利契机,结合教育危房改造,加大了布局调整力度,标本兼治,全面推进了农村集中办学。原来的194所小学,三年调整为44所。

  “危改工程”不仅仅是为农村学校建起了安全的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危改过程中,各地将危改与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远程信息教育相结合、与巩固“普九”成果相结合,危改工程真正成为了加快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农村的教学点和复式班撤销后,建起了寄宿式学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搬进了农村孩子的教室,一大批农村中小学生受到了与城市孩子同等条件的良好教育。

  “安危不保,谈何教育!一定要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带着责任来抓,带着感情来干,为人民切实做一件实事、好事,让省委、省政府领导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副省长程幼东曾经在危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感动了为危改奋战的每一个人。2006年全省农村中小学113.9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工程将全部完工。

  我省将从明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逐步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覆盖面和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并同步启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中央、省和县(市)合理分担经费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