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风细雨润心田 记江城两大"计划"的惠民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9:58 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李俊通讯员徐元明周钢张艳

  翻开市委、市政府的惠民“蓝图”,两项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格外引人注目:

  “883”,这个持续4年深入江城1225个社区的行动计划,努力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

  “家园计划”,江城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1年多来为330个村庄,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两大亲民“计划”,不断改变着830万江城百姓的生活,为和谐发展中的武汉强筋健骨。

  惠民理念突破城乡樊篱

  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通畅的地下管网取代了“龙须沟”,违章建筑让路于民……

  武昌区康乐里社区的宣传栏,新、老照片静静地讲述着“883”带给这个老社区的变化。

  2002年底,江城启动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当时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

  3年过后,“883”共投入12.67亿元,让江城1225个社区脱胎换骨。

  正当城区的居民,享受着“883”带来的温馨舒适时,江城的决策者们驱车远城区,步入乡村农家,看到的是巨大的反差:

  通村道路泥泞难行,生产设施陈旧匮乏,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难以通村……

  “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实现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共识很快形成。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让“883”的惠民理念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两年间,“家园计划”按照“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先后确定了330个试点村。

  “夜点松枝日爬坡,烧饭等水烧破锅”。两年前,这句民谣是武汉市海拔最高的村——黄陂区刘家山村艰苦生活的写照。如今,走进这个小乡村,潺潺的溪水、弯弯的小桥、青青的石板路、黑瓦白墙的人家,颇似一幅水墨画,吸引着不少城里游客。

  2005年6月,刘家山被确定为“家园计划”试点村。8米宽的公路通到村口,107户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改造后的老房子别有韵味,连公厕都建得古朴别致。

  “整旧如旧”的刘家山,引来了“金凤凰”。清凉寨的开发商投资,将昔日的穷山村打造成高山民俗村。

  村支书刘厚胜喜滋滋地算了一笔账: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1300元,2005年达到2000元。新建成景区清凉寨开门纳客后,村民吃上“旅游饭”,2007年人均收入有望达到4000元。

  两大“计划”的实施者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立足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让百姓共享江城经济发展之惠。

  化解矛盾赢得“人心和谐”

  3年前,武昌起义门社区有一道难堪的“风景”:逢雨必涝。由于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家家户户都在门槛上码沙袋“防洪”,为了排水,邻里之间经常吵架。

  “883”创建后,政府投资146万元改造了社区下水管网,如今即使大雨瓢泼,地面积水也漫不过脚背。64岁的居民陈桂英说:“‘883’让居民的生活方便了,关系也和睦了。”

  两大“计划”如和风细雨,化解百姓生活难题,缓解社会重大矛盾。

  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11月2日,家住硚口区江南社区的居民方锦华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心电图检查。服务站的医生面对心电图有些“拿不准”,于是将检查报告通过电脑传给市第一医院专家。5分钟后,专家作出诊断:患者窦性心律过缓……不用挂号,不用排队,只花了8元钱,方锦华就查清了自己的病情。

  去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街有“中心”、社区有“站点”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统一配送,社区就诊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疗费、门诊注射服务费、住院诊疗费、住院护理费等5项费用,为不少市民减轻了看病负担。

  “农民生病动手术,政府出钱报销,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53岁的农妇张爱荣身患乳腺癌。今年,江夏区普安村试点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基金为她送去了1.5万元的“救命钱”。

  目前,全市共有149.7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330个“家园计划”试点村的参保率高达8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犯难的事少了,舒心的事多了,群众参与家园建设的激情也就高了。随着两大“计划”的推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日俱增。

  9月26日,新洲区汪集街茶亭村村委会召开了一场特殊的村民代表大会。5位在外经商、打工的村民,通过网上“实况直播”,同步参加了村里的民主议事会,共同商讨恢复村里历史古迹“茶亭”的相关事宜。

  “883”创建过程中,江汉区青松社区的40多位老人不愿闲着,主动成立“银发队”,参与社区自治。

  队员胡学礼住的老房子里有25户人家,共用一个水表。随着门栋租户的增多,大家都不愿再分摊水费,时常起争执。在胡爹爹的“斡旋”下,邻居们达成一致意见,重装一户一表。从此,再也没有为水费“扯皮”。

  亲民务实作风贯穿始终

  10月底,“家园计划”110个首批试点村开始接受群众评估,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1年。

  “家园计划”启动时,原定整个计划5年完成,110个试点村当年底评估。半年多的创建后,市委、市政府宣布:由于部分项目未达预期目标,全面推迟验收。

  “家园计划”的完成时间表也相应调整:由5年延长为7年甚至更长时间。

  对首批试点村的村民来说,这场迟到的验收,更是一场实事求是的“考试”。

  验收当日,村民是“主考官”,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是“答卷”。评估结果揭晓,11个群众不满意的村亮起了“黄牌”,问题项目所涉及的部门必须整改。

  根据百姓呼声,“883计划”增加了下水管网和泥巴路改造两大工程;及时纠正起步阶段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家园计划”明令“不准乡村举债、不准乡村为举债担保、不准强迫农民投工投劳、不准强行向社会摊派”……两大“计划”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因民而变。

  今年以来,江汉区民权街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兆平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社区网格化网络,查看该街是否有“红灯”亮起。一盏“红灯”,就代表着网格“监督员”发现了一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否则街道的工作考核将被“扣分”。

  江汉区在全市率先试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883”长效管理的新模式。它通过电子地图和监督员手中的智能手机,即时监控社区各类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不走过场,亲民务实,敢于问责的背后,是“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的衡量标准。推行两大“计划”,许多职能部门的作风发生转变。

  “有什么难事尽管说,有什么意见尽管提。”7月16日,市区民政、建委、农业、林业、财政等10个部门30多位负责人走进新洲区汪集村,面对面了解村民们在“家园计划”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这是本报与市家园办共同举办的“相约家园”对话第一站。得知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盼望健身器材和篮球场,还想挖口当家塘,区负责人现场拍板:“拿出10万元,先为乡亲们解难。”

  在城区,持续4年的城市版“相约家园”——“社区对话”活动更是叫响全国,成为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民意的“品牌”。

  如今,“社区直通车”、“社区听证会”、“村民议事会”……更多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成功搭建,更多惠民举措应运而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