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毕业生为何争跳“农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4:53 新民晚报

  这些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度流入的情况下,城市人口首次在浙江开始向农村流动——对这个独特的浙江现象,有人乐观地认为,由于大量大中专毕业生的流入,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似乎宣布了一个新乡村时代的开始。

  但笔者以为,这种流动,不过是在城市就业严重“拥堵”下,大中专毕业生并非完
全自觉地选择的一种。而且从流动仅仅出现在长三角最富裕的台州来看,这种流动并非全国性的城市人口向农村合理流动的“苗头”,只是一个个案。

  大学生从城市向乡村的回归,不少人无奈的因素大于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抱负。眼下全国性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之事实,即使就业了,高房价、高消费的城市生活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依然遥不可及。他们的回归,看中的乃是富裕地区的农村为他们提供的比城市更好的生活待遇、更低的就业和生活压力。

  从目前台州的有关政策来看,只是本土的毕业生可以回归,而不是在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这种“家族式”的回归,削弱了对“新乡村时代”的智力支撑。其次,从近5000名回归的“新知青”的专业学历来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回归后可能要面临所学非所用的困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即使有,也是浅层次的。

  如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很快,但农村相对来说仍发展较慢,发展农村,使之成为城市之外创造财富的另一极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人才的缺乏。换句话说,缺的不是农民,而是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农民”。同时,对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来说,农村更是一块广阔的天地。由是观之,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是鼓励支持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施展才能,发展农村;二是要流动有序、目标明确。要想让目前的仅限于浙江的“新知青现象”变为全国性的现象,还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和推动,还需要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还需要农村根据实际情况在选择的情况下放宽入口。扬子晚报(邓学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