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博客书记的政绩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8:27 南方人物周刊

  博客书记的政绩观

  你在一个地方干事,总要干出一点成绩来,老百姓才认同你。老是在家看报纸、喝茶不干事,省委省政府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自己也难受

  -本刊记者 张欢 发自宿迁

  老把我架在枪口上,有什么意义呢?

  人物周刊:您平时上网多吗?

  张新实:每天都要上网。车上是最好的上网时间,平时太忙了,在车上看看文件、上上网,很好。我不是网虫,没有沉浸到网络上,这只是我工作的方法。

  我一般上网也就半小时,上班这么忙,哪里有时间光上网。

  人物周刊:您说自己也关注网络热点,最近的网络热点有什么?

  张新实:

芙蓉姐姐啊、老徐啊,还有最近的恶搞,我都知道。作为领导干部,最新的时事当然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网络还没能管理好,乱七八糟。很多人沉迷在网上,不好。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网络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张新实:(笑)这个我不能讲,讲了以后年轻人会对我群起而攻之。

  人物周刊:那您孩子会跟您观点不一致吗?

  张新实:会啊。他和我的有些看法就不同。

  人物周刊:今年有好几位官员开博客,像郑州物价局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其中廖的博客个人色彩很浓,谈工作的不多。您怎么定位自己的博客?

  张新实:我开博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作秀炒作,就是为了工作,搭起官员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至于别人说我的不是博客,那是他们的事情,他说他的,我写我的。

  博客对我来说,就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方法,有这样先进的互联网工具为什么不用呢?用纸质媒体、用广播、用电视,效果都有限,不好保留,受众还不多。你想想,现在谁还保存报纸来查资料,都用搜索引擎了!

  人物周刊:最近您在“网上宿迁”上说要“提倡细节文明,不让随地吐痰”等等,在您看来,用行政力量解决个人道德修养的边界在哪里?

  张新实:这没有边界的。我不喜欢你们所说的“要有明确的边界”,实际上,疏导、规范、强制缺一不可,有时候交替使用,有时候可以强制使用。我跟你讲,现在是教育,下一步就是规范行为,罚款。必须要有人做这个事情。我现在还处在疏导教育的阶段。

  网上现在有1万6千多个跟帖,这不是好事情么?我说过,如果这个人敲了一次键盘,至少他会考虑这个事情,再有陋习时他就会注意。

  我们没有删帖,大家心平气和地来讨论。不像其他网站,你仔细看可以看出其他网站和我们宿迁网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人物周刊:有人说市委书记发动同事在网上开博客,是滥用权力。

  张新实:我这是一种倡导,并没有强求,不是滥用行政权力。我觉得(开博客)有助于提高干部素质。现在叫干部写个总结报告,半天都写不出来。很多干部都是这样,我说你什么意思啊,你就是搞经济建设,搞理工科的,也还要写个经验报告。我在网上的博文全都是自己写的。

  人物周刊:可你的下级们更新频率很低。

  张新实:我不苛求。

  人物周刊:可你毕竟是市委书记、宿迁的一把手,很多人会认为,你这么做是在用一把手的权威来要求别人,你觉得在做这个事情时,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把手还是宿迁的普通公民?

  张新实:我定位自己是普通市民。不过你发了实名文章,必然要和你市委书记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但是联系在一起也不怕,如果个人的兴趣不符合老百姓的需要,那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更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

  官员也有自己的兴趣,成天就是铁板一块、板起脸来说教,你们觉得这才是共产党人的书记吗?每个人的工作方法,当然是和他的兴趣、爱好、习惯分不开的,关键是看这对地方发展是不是有利。

  人物周刊:通过博客你最想影响哪些人?

  张新实:首先是公务员,再由他们来影响其他人。现在很多政策上下不沟通,普通的市民、农民也可以通过博客来了解。

  人物周刊:您的博客是在“网上宿迁”这个平台上,您说别的您管不了。现在很多博客很火,新浪、网易的浏览量很大,您觉得即时显示留言的方式怎样?

  张新实:即时显示留言也可以。但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攻击国家政治制度,宣传封建迷信,搞人身攻击就不行。因为博客不是私人空间,人人可以浏览。我最近没怎么写博客,不是害怕,而是网上不净化。我今天看到《环球时报》上一篇文章,《博客不是私人领域》,写得好。

  人物周刊:我看到您的“政府之声”,绝大多数留言都要经过后台屏蔽,不能即时显现,而且留言多数是支持的,难道没有反对的留言吗?

  张新实:不会啊。我那个博客,大家要怎么写就是了,(不过)要署实名。如果我打电话过去查无此人,那我就可以把它删掉。

  人物周刊:那您还是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过滤环节,要过滤了才能发表。

  张新实:这不是过滤,而是平等讨论,我也是市民。

  人物周刊:可您是一把手,属于公众人物。

  张新实:公众人物在讨论问题上也是平等的,要老把我架在枪口上,老把我和群众搞对立,那还有什么意义?我是为了工作。如果做错了,你可以批判。批判是平等的,不能是攻击的,谩骂的,发泄式的。而且你要匿名也可以,可以在网上信箱留言给我。

  人物周刊:在您的管辖范围内,您要尽量把它净化?

  张新实:对,在宿迁范围内。

  人物周刊:您觉得下公文和在网络发博客帖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新实:大事情当然要下公文,这是规范化办公。而规范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这只是举手之劳的事,为此开大会、发公文、组织人们上街,纯属小题大做,也不可能起到实际效果。

  我是在“网上宿迁”发帖子,我没有管到市外,至于市外的人说我“炒作”,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人物周刊:可是您下属会把您的帖子当作是工作精神贯彻,而且已经举行了座谈,发动了系列活动,您不觉得您的想法已经演化成实际的政府操作了吗?

  张新实:这没什么不好。我们为什么不借势发动呢?如果能借这一次机会把千年陋习改掉,打造宿迁对外的良好形象,有什么不好么?

  招商引资

  人物周刊:您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考核干部的第一成绩,大项目更是重中之重。学者们把这种思路描述为“苏南模式”。有些学者说,招商引资不止是苏州,还是整个中国地方官员的主要执政方式。还有专家分析,这是地方官员要政绩的心理。

  张新实:不能讲招商引资是执政的主要方式,它只是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招商引资,也确实是宿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因为历史原因,宿迁一直不发达,我称之为“存量资产不足,民间资产有限”,过去我们搞“农业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亿多,总要发工资和维持政府运转吧。搞了几十年才那么几个企业,民间资本和工业不上去,就业岗位就没有,农民的收入一年才两三千块钱,老百姓收入低,储蓄也低,你让他自主创业都没钱啊!

  你在一个地方干事,总要干出一点成绩来,老百姓才认同你。老是在家看报纸、喝茶不干事,省委省政府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自己也难受。

  不能说这个政绩是忽悠老百姓。财政收入增加了,增加的收入可以搞市政建设,搞公益性事业投入,老百姓受益啊。修了这么多路、这么多花园,怎么来的?是靠税收来的。老百姓没有享受?

  人物周刊:对于政府官员来说,通过项目带动GDP,是不是更容易拉动政绩?

  张新实:最关键不是GDP,而是就业,使老百姓有收益。我没把GDP看得很重,GDP的作用只是反映这个地方的规模水平。

  人物周刊:那您最看重什么?

  张新实:两项,一个是财政收入,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

  人物周刊:我走访了一些市民,他们也说,我们城市是变漂亮了,治安也变好了,但我的收入没上去。也就是说,整个城市的GDP上去了,政府财政收入上去了,但一些老百姓没得到好处。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富老板不富老百姓、光长骨头不长肉”的问题呢?

  张新实:你不能只访问个别人,再用个别人的感受来下判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开发区,我们就不能提供14万个就业岗位,这十四万人从过去没收入到有收入就是变化。因此,还是要看全局,看整体,数字是说明问题的。

  人物周刊:但昨天我走访了至少20个人,他们大都有这个感受。

  张新实:这是你们新闻界的偏见。新闻界总认为“苏南模式”风险很大,外资都把钱赚走了,穷了老百姓。这是偏见。中国总还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有先富后富,这是小平同志一贯讲的。只有先办企业,发展好了,然后大家分享财富。现在宿迁财富还没有积累到这种程度。

  人物周刊:在您的工作中,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

  张新实:大事当然是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作为市委书记,招商引资是我的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

  人物周刊:那您一年有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比如说要引资多少?

  张新实:我没有,我是组织者。我要发动大家、组织大家去跑招商引资,如果我事无巨细地去跑这个事,那我这个市委书记也不要干了。

  人物周刊:现在宿迁除了公检法、纪委这些部门没有招商任务外,其他的部门都有,是这样吗?

  张新实:可以这样说。这个没错,如果没有有形的指标,这个举措就会停留在空谈上。

  人物周刊:按照现代政府的理念,是把“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放在首位的,对此您怎么看?

  张新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设想一下,在欠发达地区,没有几个工厂,资本实体和创业主体都不多,经济交往很少,层次就很低啊!我们干部过去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就因为没多少任务。一个政权、机构,不是用来帮老百姓致富的吗?

  在中国,为什么“公共服务”的概念不是1979年提出来的?1979年什么阶段?那是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刻。“公共服务”一定不能离开载体和对象。这个概念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时才提出来的,是针对发达地区提出来的,我认为在欠发达地区,还没到这个阶段。

  人物周刊:那您看来,宿迁的市情是什么?

  张新实: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刚刚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老百姓还很不富裕,我们还在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是要饭式的财政,我们怎么搞社会管理?

  省里支持我们60%的财政支出,我们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一点基本的公共服务。就算是省里给钱,也是发达地区创造的财富,你用起来手不发烫么?如果我是一个太平官,我也可以不这么发展经济,我也可以去搞公共服务,哪个想出去(引资)呢?

  人物周刊:您在博客上说欢迎客商来,您和市长都乐意为他们服务,作为一把手,你能为他们做什么?

  张新实:主要是创造一个好环境。在宿迁培育软环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高潮没有低潮”。宿迁现在是被外界公认为投资软环境是最好的。

  人物周刊:谁这么认为?

  张新实:客商这么认为。我现在敢说,只要客商来了,让他去看。先期投资的企业,听他们的介绍。合不合适,这些老板会说清楚。

  我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为什么我迟到了,就是因为刚才接到投诉,我马上打电话解决问题——这个条管部门说报上去的项目不符合条件,我说你先报上去,我去省里做工作,全省都在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都对宿迁有政策倾斜,不要卡在我的手里。

  就算在你们广东,也是有重点企业保护制度的,不能抓住一点小问题就对企业不放手。书记如果能做企业的保护神,我看不是坏事。

  人物周刊:市委书记能保护什么呢?

  张新实:能保护减少不乱收费、不作为、不找企业麻烦。这种事情在宿迁已经很少了。

  宿迁医改

  人物周刊:宿迁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尤其是宿迁在公共事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您的前任仇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改革过程中,作为前市长和现在的书记,您觉得自己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张新实:我不想对个人作用说多说少。我早就表明,宿迁的事业是一个整体,领导班子是一个集体,仇和同志做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是要有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

  宿迁出名也是一个好事,比因为愚昧迷信、违法乱纪出名要好得多。我希望新闻界能对宿迁有一个全面的透视。

  人物周刊:近几年来,宿迁的医疗事业改革引来外界很大关注,有两种意见一直在争论——市场主导派和政府主导派。宿迁今后的医改会向什么地方发展?

  张新实:我们首先欢迎媒体和相关部门对宿迁医改做出批评和指正。

  不要把宿迁的医改归类到“市场主导派”和“政府主导派”,这二分法是不适用的。李玲教授的报告出来后,我马上批示:“坚持医改方向不动摇,在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我让卫生部门整理了李玲教授提出的48个问题,有一些是机制体制上的问题,有些是全国的共同性问题。针对宿迁的,我们马上要改。

  李玲来宿迁时间不长,清华大学老师呆的时间更长,做出了不同的结论。所以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人物周刊:您有在南京和江苏省委的工作经历,在您看来,在这些地方和在宿迁工作,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张新实:在这里压力最大。我们这里还落后,你要时时刻刻注意改变,要做点事情缩小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人家的城乡收入都是我们的两倍,这么大的差距,我们能安之若素么?

  人物周刊:在中国,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

  张新实:这个我不知道,我没有这种权力感。如果说权力是用来发展,我看没错,而且要用到最大化。

  人物周刊:宿迁最开始推行的一些政策,带有很强的宿迁特色,尤其是仇和,比如扣干部工资修路,在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卖掉医院、学校。您怎么看“宿迁特色”?

  张新实:仇和从来没有叫扣工资,是下面执行时捏歪了政策。医院改制是产权的置换,采取这种形式可能是当时怕不能够强行推进。但是,中央并没有说不搞医院管办分开,中央也说,医改没有统一的模式。

  人物周刊:在宿迁,像拆迁、修路这样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如果有更强大的力量进行监督,那还能执行下去吗?

  张新实:监督不等于制止,为什么要制止它?中央讲,各地要试嘛。小平同志讲,试错了再回来。你不试,整齐划一的,按照固态思维,那样好吗?

  人物周刊:可是万一试错了,再改回来成本会很大,有时还会对民众造成伤害。比如说拆迁,有些地区的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就非常激烈。时事评论家鄢烈山先生就说,像仇和这样的强人,他不需要。改革过程慢一些,会不会犯错的机率也小一些?

  张新实:其他地方的事我可能不了解,我就说说宿迁,我不赞成像专家说的那样慢慢来,中国要是慢慢来,永远赶不上去。特别是宿迁,差距多大啊,我们的人均GDP相当于苏州的九分之一,总体不知道差了多少倍!

  小平的思想我看非常伟大,“过几年上个台阶”。为什么92年小平要南巡讲话,是对当时改革开放的步子慢不满意,没有小平,有你们广州和深圳的今天吗?

  人物周刊:刚才谈到了拆迁问题,老百姓当初会有很大意见,在您看来,中国当下,效率和公平哪一个更要优先考虑?

  张新实:这个问题,仇和同志已经做了结论。你就不要再从我的嘴里套话了。

  人物周刊:您是认为效率优先了?

  张新实:效率和公平都对,在中国现阶段肯定是效率优先。效率不优先,财富还没有聚拢,社会还没温饱,饭都没得吃啊!小平同志就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发达地区可能可以多一点公平,但是宿迁现阶段不行。

  人物周刊:最近,深圳市提出新的执政思路,要逐步转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您认为宿迁什么时候能到这个地步?

  张新实:深圳现在可以这么做了,改革开放之初也是很艰难的。但是中国有几个深圳呢?

  人物周刊:听说您很欣赏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机制,在您看来,新加坡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张新实: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政府的一些强势做法。我看小平同志说得对,中国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与发展。我们不能陷入到西方“中国独裁”的观点里,包括你们年轻人,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向西方靠拢。

  人物周刊:还有印度模式,现在学术界关注比较多,印度的行政效率很低,但民主程度比较高。

  张新实:国情不同,别的国家的事情,我不做评价。

  个性化不是人治

  人物周刊:宿迁总能成为新闻热点,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张新实:从我本意上说,我不希望宿迁成为热点。包括你对我的报道,我都是不欢迎的。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我还是欣赏小平同志的观点:决不出头,韬光养晦。

  人物周刊:您和仇和在工作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在您看来,这种不同是因为性格不同,还是宿迁的环境变了?

  张新实:我批评人也很凶的,很少表扬人。不是说经济发展了,就需要和风细雨;也不是说仇和整天板着脸,整天都是疾风暴雨的,要根据情况来定。

  你们记者只注意到他改革上大刀阔斧的一面,(把人物)艺术化了,脸谱化了。包括《南方周末》上刊登的图片,(仇和)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前面,大队伍走在后面,好像是没有执行者,没有班子集体。怎么会呢?如果班子不统一认识,有人反对你,改革根本搞不起来;如果面和心不和,下面不执行,肯定累死了。

  人物周刊:仇和当书记时,您是市长,你们没产生过分歧吗?

  张新实:我们基本没有。也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我们有过不同意见,后来在交流中意见也化解了。如果重点总在“是你说话算数还是我说话算数”兜圈,那就完蛋了。

  人物周刊:宿迁改革,还有吕日周当书记时的山西长治改革,会被外界评价为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您怎么看?

  张新实:我认为个性化不是人治。中国没有纯人治,大的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央的指示和会议精神,你能不贯彻么?哪里有绝对的人治啊?有的话马上把你换掉。

  人物周刊:如果把宿迁改革和长治改革做对比,吕日周的思路可能是通过舆论监督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是自外向内,而宿迁可能还是依靠体制力量,从内向外推,您怎样评价?

  张新实:这个不好评价,各人有各人的思路,不过吕日周大胆改革的精神,还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包括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

  人物周刊:宿迁的未来发展方向,突破口在哪里?

  张新实:工业,先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高新科技产业。

  人物周刊:宿迁正在建义乌商贸城,在您看来,义乌这种全民经商、全民创业,政府只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可以在宿迁复制吗?

  张新实:一个地方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复制。

  人物周刊:您觉得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哪个对宿迁来讲更容易借鉴?

  张新实:两点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而且两点在宿迁都有培育壮大的空间。我们民间也有很多创业的企业,好多老太太在家里串珍珠做项链,一月能拿五六百块钱,总比在家里闲着好。这就是创业的萌芽。

  人物周刊:宿迁和周边地区相比,优势在哪里?

  张新实:我们的优势在于干部,干部的精神状态好。

  人物周刊:但要是周边地区都要像宿迁这样,全民重商,全民招商,那么宿迁有什么优势?

  张新实:这就是我最着急的地方。竞争很激烈,一个项目来了大家都在争。但这不是好事吗?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我欢迎竞争。

  人物周刊:我去了一个开发区,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叫天能,做蓄电池的,我问他工业园区土地什么价格,他告诉我说一万五千元。据我了解,明年开发区土地价格要提高,要放到市场上,实行公开拍卖。对宿迁来说,本身的人力优势并不明显,土地公开拍卖后,以后的优势在哪里?

  张新实:优势还是软环境多。天能那一万五是预交的,我们政府还帮他们垫了一些,将来他们还要创造价值来逐步偿还。一万五这种价格是违规的,报上去别人会来查我的(笑)。

  但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不是一个人、一个市决定的,是周边价格决定的。可能其他地区更低,有的甚至不用钱,把厂房先建设好了送给客商安装设备。

  人物周刊:宿迁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来得少,靠什么应对竞争呢?

  张新实:我们现在是人才开始回流,不是你所讲的。教育战线,引来了2000多外地本科生,教师工资比周围安徽、河南、山东等都要高。

  新的举措

  人物周刊:在全国地市一级的党委政府里,宿迁的经济改革措施还是很有特色的,在下一步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举措?

  张新实:正在进行一批干部公示。我们现在采取了能上能下的办法,我们现在提升了一些正处职干部,就是,你干得好继续往上提,干不好降级使用。

  人物周刊:通过招商能力来考察他?

  张新实:有6个方面。这个是其中之一。

  人物周刊:这是选举哪个级别的干部?

  张新实:正处职干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

  张新实:民主肯定是手段了。现在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把经济搞上来,让老百姓先富裕了。

  人物周刊:您业余时间有什么爱好吗?

  张新实:看小说。最近在看铁凝的小说《笨花》,可是太忙,从省代会到现在也没看完。平时看有深度的报纸、杂志,包括《家庭》、《读者》和《南方周末》,睡觉前看一会,不看睡不着觉。在办公室看文件、理论方面的东西。

  干一天就做一天事

  人物周刊:可以问问您的出身环境吗?

  张新实:我是贫苦人出身,没有背景,父亲在我十岁时,1961年就去世了。我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五人,我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我是靠助学金上的学,还勤工俭学,糊火柴盒,有时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还要糊)。那时候很苦的。

  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我不是本科生,遇到文化大革命,我也想上大学,但没有机会。后来上的电大,电大的每次考试很艰苦。

  人物周刊:您早年当过工人?

  张新实:我一开始月工资14块,第二年16块,第三年19块,三年出师。第五年才拿到41块4毛9。从学徒工开始,完整地走完一个工人的全过程。

  人物周刊:您后来怎么进的省委?

  张新实:很多干部都是从国有企业到政府的,属于体制内正常转换。

  人物周刊:您为官有没有什么效仿对象?

  张新实:我没有偶像,也不搞个人迷信,就是踏踏实实地往前干。没有固定模式,宿迁也不能称为宿迁模式,别人是达小康,我们是奔小康,目标是实在的。

  人物周刊:您去年参加市长班在美国考察了14天,对比国外,您觉得宿迁差距在哪?

  张新实:美国搞单边主义,是靠实力决定的。着急啊,在美国呆不住,人家干得好是人家的啊。

  人物周刊:您认为美国的政府机制怎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张新实:我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对的。

  人物周刊:您提倡干部招待客人去咖啡厅这样的地方,在您看来,这种细节对干部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帮助?(注:第一次采访在咖啡厅内)

  张新实:像今天我们这样的交流,在咖啡厅,能够有一个温馨的气氛,交流深入,饭菜很可口又很便宜,招待你才花了40多元,我平时吃的也就是20多元。这样很好,我相信这种方法会在干部中推广。

  人物周刊:您是1951年生人,在您市委书记任上,只能做一任了。

  张新实:干一天就做一天事啊。

  人物周刊:在您任内,宿迁发展到什么水平您才算满意呢?

  张新实:基本上要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现在和目标差距很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人物周刊: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市委书记,您一个月收入多少呢?

  张新实:3000元多一点,大概3200元,税前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仇和”的相关新闻
亦菲:宿迁医改还是不争论为好 (2006-12-11)
精神病人刺杀里根事件(下) (2006-12-10)
南方周末2004年度人物:李金华(图) (2006-12-07)
张新实:后仇和时代的宿迁市委书记 (2006-12-06)
南方人物周刊新一期封面及目录(图) (2006-12-06)
江苏宿迁官员集体开博客被指公私不分 (2006-12-05)
“宿迁”的相关新闻
清华调研人:宿迁医改没想成为标杆 (2006-12-11)
清华版宿迁医改报告人称角度不同 无意PK北大 (2006-12-11)
清华调研称宿迁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6-12-11)
肇事车手车祸后扮作见义勇为者假意救人 (2006-12-11)
亦菲:宿迁医改还是不争论为好 (2006-12-11)
清华版宿迁医改报告负责人魏凤春15时聊天 (2006-12-08)
“张新实”的相关新闻
张新实:后仇和时代的宿迁市委书记 (2006-12-06)
南方人物周刊新一期封面及目录(图) (2006-12-06)
宿迁官员集体博客评论者须留实名 (2006-12-05)
江苏宿迁官员集体开博客被指公私不分 (2006-12-05)
新世纪周刊调查:选出你心中的十一月人物(图) (2006-12-01)
一把手开博谨防作秀 (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