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门专业咋成了就业冷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1:55 沈阳网-沈阳晚报

  

热门专业咋成了就业冷门?
摄影王大局四年前只有高分才能考取令人羡慕不已的热门专业,如今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却没有需求信息;四年寒窗苦读所学的知识,走到社会上才猛然醒悟:所学的都不是社会所需的。这究竟是怎么了?症结在哪里?本文不挑大学生的毛病,而是通过采访专家,深层剖析当前高校办学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使高校、在校大学生及即将迈入大学门槛的学子们有所感悟。

  四年工夫,热门转眼成冷门

  症状表现:热门专业找工作遇麻烦

  学习汉语言专业,毕业当教师或到公司做文员,这在过去几年看来是很轻松的事儿。而从今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等专业遇到了就业瓶颈。

  四年前,王同学报考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时,专门进行了一次市场调研。当时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显示,该专业的供需比为1:1.3,表明找工作还是相当容易的。当四年后面临毕业时,王同学找工作却四处碰壁,这个专业已名列沈阳市毕业生就业较差后十位专业之一。

  专家“把脉”:并非简单的供大于求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说,“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孟主任说,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中国沈阳人才市场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如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计算机专业2000年供需比为2:1,2005年则变为20:1,由热变冷,而机械制造则由2000年供大于求的3.5:1,变为如今求大于供的1:1.5。

  解决之道:停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

  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指出,高校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明年,辽宁将严格执行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相挂钩的政策。以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为考核指标,在40%—60%之间的本科专业,适当减少招生,40%以下的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另外,按照规定,对于那些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将要求其减少招生直至停止招生,并相应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

  省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确定控制增设的专业。对连续三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陈旧耽误找工作

  症状表现:所学知识社会早已不需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新闻学……这些新兴专业曾经是高考录取成绩较高的专业。而今日,虽然这些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仍然居高不下,但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感到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有些“脱钩”。

  小张是沈阳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在校期间获得3次奖学金,但这几天找工作时他却频频碰壁。小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地说:“企业要求熟练掌握的一些软件,他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自己掌握的软件都早已过时了,难怪企业不愿接收自己。”

  受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钩困惑的远不止小张一人。在沈某高校自动化专业2005届毕业生小刘如今已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谈起当初找工作时的周折,感慨颇多。小刘学的是热门专业,个人条件也相当不错,中共党员,英语六级,按说找工作不该困难。但他却吃了教材陈旧的亏,所学内容与社会应用脱轨。他说,四年共学了二十多门专业课,其中必修的十几门课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在工作中用得上的,都是选修课内容,而且是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匆匆忙忙学的,没有几个学时。多亏他自学了一些内容,在公司面试和工作时派上了用场。

  专家“把脉”:学生所学逾六成用不上

  人力资源专家、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指出,高校期间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应用脱轨,知识转化率低,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沈阳人才市场的一项调查中,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与此相对照,30%%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看书、到企业实习、听讲座等方式来补充。

  解决之道:高校应建立课程淘汰制度

  孟庆伟指出,当前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上世纪50年代大学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知识用不到2年。今后这种知识更新的速度将愈加迅速。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将所教所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急迫课题。孟庆伟说,一方面,对高校而言,应建立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更新或淘汰制度,根据各领域发展情况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要学会鉴别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过时知识,善于转化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本报记者李明欣丁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