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法律援助 向贫困之极延伸(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2: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律援助向贫困之极延伸(调查)
在“贫甲天下”的“西海固”,曾经,一场官司的费用,超过一年的收入;150万人的大市,只有47名律师。如今,法律援助体系,填上了法律需求与服务之间的巨大缺口。

  从银川往南,高速路上5个多小时,到西吉县;换乘县里的汽车,再往南,走上约半个小时,到吉强镇。为了讨要儿子的车祸赔偿金,这6小时的路程,61岁的回族大妈马茹花一年走了10多趟。

  初冬的大雪还没有融化,西吉县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律师王志军,按照当地法律援助工作规程,来到马茹花家进行回访。老人拉着王志军的手,不愿意放开。3月份,王志军帮老人要到了2万元赔偿金。

  王志军身后,是一个覆盖宁南的法律援助网络。目前,宁夏已经在全国率先建起了自治区、市、县(区)、乡(镇)四级法律援助体系。而“贫甲天下”的“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等8个国家级贫困区县的通称),更是走在了前面,宁南山区的固原市,全市所有乡镇建起了法律援助工作站,1039个村每村都有一名基层法律援助信息员。

  “一旦有官司,就是倾家荡产”

  西吉,46万人,3名律师;泾源,12万人,没有律师

  “农民打官司不容易啊!”西吉县司法局局长周经明感叹,“一来不懂法,二来没钱请律师。一旦有官司,就是倾家荡产。”

  高彩霞,西吉县人。2004年底,丈夫因矿难去世,获得赔偿8.5万元,却被她公公扣下。打官司、上访,为了要回钱,她4次去银川,5次到固原,花了几千元。

  马琴,隆德县神林乡人。2003年,丈夫因车祸身亡,肇事方赔偿4.1万元人民币,被死者的二叔父强占,费尽功夫也要不回来。

  “打一场官司最低成本是多少?”固原市司法局长马成荣算了笔账,“律师费、交通费、食宿费、诉讼费,还有文印费、执行费等等,大约花销在1500元。2005年,固原市人均收入也就1600多元,一场官司,一年白干!所以百姓有句话叫做,宁肯逃荒要饭,也不去缠官司。”

  与庞大的法律需求对应的,是法律服务的紧缺。

  西吉县46万人口,只有3名注册律师,每年要办上千起案件。虽然这3名律师同时还在县法律援助中心履职,每人每年至少办6起法律援助案件,但其间缺口,可想而知。

  马成荣给了一个总体的数据:固原市150多万人口,具有律师资格的47人,西吉、隆德、彭阳三县各3名,人口12万多的泾源县至今连一个律师也没有。

  一多半案子,法律援助办理

  固原建起三级法援网络,1039个村每村一名信息员

  11月29日,西吉县城北23公里的一个路边小店里,记者看见了高彩霞。小店热气腾腾,3个孩子进进出出玩闹着。去年,要不到丈夫赔偿金的高彩霞,找到了县司法局,司法局的法律援助律师替她“打官司”,一分钱没收,讨回5万元。

  去年,马琴也得到隆德县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在法庭上追回了赔偿金。类似的案件,固原市2006年共办了785件。加上法律咨询2193人次,代写法律文书937件,受援人数达到了3913人。

  “推广法律援助体系是硬任务,不完成不行。”马成荣说起来很自豪。

  2003年,固原开始建设市、县、乡三级法援网络,市、县设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设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服务工作站(法律事务所);1000多个建制村设人民调解员和法律信息联络员,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2005年6月,自治区司法厅在全区23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起了法律援助工作站。

  2004—2005两年间,“西海固”地区免费为困难群体办理了933起法律援助案件,占到同期各类案件的57%。在西吉,这一数字更是高达70%。也就是说,一半多的案子,是通过法律援助办理的!

  民间纠纷多,基层就地破解

  纠纷不出村、不出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救命事”

  “民间纠纷大量发生在基层,必须从基层破解。”周经明说,“真得说说我们的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

  从2003年4月份起,西吉全县19个乡镇开始陆续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离婚、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理赔、3万至5万元的财产案件……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在贫困当事人看来,却是“救命的事”。

  西吉县将台乡的司法所,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排查并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3件,调处成功199件。

  “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县。”马成荣说。一般性邻里纠纷由乡村信息联络员调解;稍微复杂一些的如涉及财产纠纷、离婚、一般伤害赔偿等,由乡镇法律工作站(法律事务所)承接;再大一些的则交由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承接。

  对此,群众的评价是“不伤和气”;周经明的评价是“既降低诉讼成本,减少了当事人为打官司的支出,又缓解了县里法院的办案压力”。

  2006年3月,宁夏的法律援助向进城务工的农民延伸,率先在全国建起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体系,设起了区、市两级“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办一起案子,最多补贴300块

  经费多方筹措,聘了109个司法助理员,74个特邀法律工作者

  马晗宁,西吉县的3个律师之一。说起法律援助工作,却有些无奈。

  “当事人是免费了,但办案还是要花钱。诉讼代理费免收,交通费、食宿费怎么办?”他们每承接一起刑事案件,可领取200元办案补贴;每承接一起民事案件,补贴300元。这点钱,显然是杯水车薪。

  钱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办案律师,也让司法局有些棘手。

  马成荣说:“这钱得多方筹措,自治区和市财政每年拨专款,市县财政再凑一点,多多少少向社会募集一点。这是法律援助的保障机制。”

  除了钱,人手不足也是大问题。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现有资源,成了解决人手问题的迫切问题。

  目前,固原市109名法律工作者经自治区司法厅考核发证,具有司法助理员资格,可以出庭代理民商事法律事务。市里还聘了74名从高等学校、公检法司退下来的同志当特邀法律工作者,进行普法宣传、疑难案件会诊等。

本报记者 周志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