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虎头岩发现抗战防空报警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3:00 重庆晨报

  报警台下暗藏屯兵室和弹药库;空袭来临前,报警台上将悬挂红灯笼预警

  本报讯(记者李晟)抗战时期的山城市民们,是如何第一时间得知空袭来临,并能及时躲进防空洞内避难?昨日,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对石油路虎头岩地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一座修建于虎头岩之上的防空报警台,它是目前我市保存得最完好的抗战工事。

  敌机来袭灯笼报警

  对抗战时期日军频繁对山城的空袭,家住渝北区的张志坚老人仍记忆犹新,当时还是孩童的他与家人们住在化龙桥,靠着几亩红苕田度日。

  194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正在红苕地里玩耍的他,远远看到虎头岩上挂起了两个巨大的红灯笼,“那表示日军的飞机已经飞临市区,空袭就要来了。”匆忙中,他和十几名邻居躲进了附近一个废弃的碉堡中。

  “刚一进碉堡,我们就听到外面传来呼呼的风声,一阵闷响后,一块巨石将碉堡顶部砸出一个大洞。炸弹就仿佛在脑袋顶上炸开了,我们吓得脸色苍白,半天都回不过神来。”第二天一早,张志坚和家人才发现自家的红苕田被炸出一个直径约五米、深两米的大坑。

  报警台下有弹药库

  昨日下午,记者在虎头岩防空警报台遗址看到,报警台位于绝壁的最高点,数十年过去了,这里只剩下一个保存完好的基座,上面标示着南北方位。站在报警台上,整个红岩村到李子坝一带,以及佛图关至整个大坪地区尽收眼底。

  在报警台之下,有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工事及地堡掩体。掩体四周分布着12个机枪射击孔。在陪都时期,该工事下面还有两个屯兵室和弹药库,以备不时之需。

  据张志坚老人回忆,在抗战时期,每当他们看见报警台上悬挂起一个红灯笼,就知道空袭即将来临,当第二个红灯笼升起时,则是敌机临空的信号,而三个红灯笼同时升起时,表示空袭就已经来了。

  47座报警台烽火相连

  据市档案馆编研处唐润明处长介绍,为防范日本对重庆轰炸,1937年重庆防空司令部成立,并在字水街、山王庙、李家花园、德兴里、纯阳洞、复兴关(佛图关)、小龙坎、龙门浩和江北马号街等处,设置了9处报警台。

  1938年开始,日本对重庆断断续续展开轰炸,至1940年达到最高潮。为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1941年国民政府在重庆大规模修建警报台,到1942年,重庆已有47座报警台,其区域东起唐家沱,南抵川黔路七公里,西至青木关,北达金子山。

  “防空报警台就像古代的烽火台,每两个之间都能互相传递信号。”唐润明介绍,当时防空警报有三种,一是电话报警,二是无线电报警,三是报警台报警。报警台是专门为市民修建的,为让更多的市民能在第一时间获悉空袭警报,警报台所建之地全部是山城制高点,而且彼此之间都能互通信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