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非转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3:27 京华时报

  新 闻

  台州近5000毕业生争当农民

  据新华社12月9日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已有
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这些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后,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

  直 评

  别高估了“非转农”

  台州市的“非转农”显然不同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吸引人才政策,台州仅限于本地大学生办理的“非转农”更像是一种对本地大学生的优惠,而不像是一种引进人才的措施。

  台州大中专毕业生热衷于办理“非转农”,是迫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以及农村福利的诱惑。从1995年以后,大中专生已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农村出现的诸如居民的征地补偿金以及社会福利对他们构成了不小的诱惑,而这些利益分配无一例外都与户口挂钩。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专生急欲“非转农”不过是为了直接参与利益分配。

  由此可见,大中专生热衷于“非转农”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如此,我依然认为不能简单将此视为“社会的倒退”。人们当初青睐“农转非”,是寄希望于能因此而享受到城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而身份的转变不能带给他们预期的效益时,他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回归起点以维护自己最基本的利益诉求。

  台州市发达的地方经济使农村户口成了稀缺资源,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学子却还在为一朝“跳出农门”而苦苦努力。因此,不仅台州市的“非转农”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可以看出,巨大的城乡差异以及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正是造成户口轮番转换的根源所在。

  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表明,在2007年底前将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实行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这意味着“非转农”也可能会消失。没有城乡差别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由此不仅需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梦想,而不必每每将转换户口当作满足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大规模的“农转非”抑或小范围的“非转农”,实际上都只是维护个人利益的挣扎与努力———既不能对此大加鞭挞,也没必要无限拔高。

  摘编自上海《青年报》12月11日 文/赵志疆

  辨 析

  “新知青”返乡没有普遍性

  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新现象,一些网民似乎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特殊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首先,“新知青”返乡有具体的原因。正如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所言,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返乡的“新知青”崔国利也说:“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工资低,解决温饱问题还差不多,想买房子留在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优势,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个月还发给困难村民几百元最低生活保障金。这都是其他很多地区一时还没法比的,因此,其他地方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很难复制这种现象。

  因此,必须承认,“新知青”返乡只是一时一地的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其实,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即便是农忙季节,往往也是十室九空,青壮劳力都携家带口到发达地区打工去了。试问,在这样的地方,返乡暂时能有什么作为呢?“零工资”、“大学生吃低保”,这些富有苦涩意味的文字的背后,是依然横亘的城乡差距。

  据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部将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来抓。教育部称基层就业是高校就业的重中之重,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大学生不愿返乡的现状。应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无论大学生“赖”在城里不走还是返乡,其决定性的因素都是利益考量。如果适合回去,你拉都拉不住,如果不适合回去,你劝也劝不了。

  台州“新知青”返乡提醒我们,城市里工作机会难找,房价很高,生活成本很高,这不但是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我们从“新知青”返乡现象里,要更多地看到那些值得忧虑的方面,而不是盲目欣喜。

  摘编自《齐鲁晚报》12月11日 文/王石川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