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开拓在夷陵之间——走在中部前列的宜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7:1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蔡华东 曾祥惠 刘长松 张晓峰 鲜于小明

  

开拓在夷陵之间——走在中部前列的宜昌(图)

  宜昌龙舟拉力赛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

  夷陵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在这片土地上,有亿万载滚滚长江东流不息,更有新时代改革春风满地。

  在赴宜昌采访前,听到一种担心:宜昌,不就是靠三峡工程带来投资才能发展吗?眼下三峡工程投资少了,怎么办?审视宜昌的发展路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三峡得天独厚,三峡工程机遇千载难求,但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更重要的是靠自立自强,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

  通过实地观察宜昌人的当下精神状态,考察以往走过的历程,感悟他们思发展的紧迫感、谋发展的大局观、抓发展的创新举措,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立于更高起点上的宜昌,将会在夷陵之间以新一轮的大跨越,回应“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的前列”的殷殷厚望。直面“后三峡工程时代”的创新思维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浇筑,三峡右岸大坝达到185米设计高程。大坝全线到顶,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对宜昌而言,则意味着“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逼近。

  三峡工程总投资高达1800亿元。在工程建设期间,巨大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人员流,对宜昌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业、旅游业、其他相关产业及消费市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拉动。仅建筑安装营业税,增量就达20亿元。宜昌人抓住机遇,主动服务、对接三峡工程,进一步增大了工程的溢出效应。

  目前三峡工程投资趋缓,至2009年全面竣工时将递减为零。

  宜昌的相关产业会不会萎缩和空心化?宜昌的发展步伐会不会就此延缓?

  这是一个关乎宜昌前途、命运的严峻课题。

  未雨绸缪,早作应对。宜昌市委市政府早早发动全市人民展开了讨论,并选评出近百篇宏文结为文集。

  该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郭康新认为,后三峡工程时代,投资拉动趋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意味机遇期已经结束,因为国家对库区的政策支持不会停止,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不会减轻,对口支援库区的重点省市、知名企业的合作、互惠关系不会终结。相反,由于“三峡品牌”的逐渐成熟和放大,三峡工程将会赋予宜昌“世界水电之都”和“中国动力心脏”的特殊魅力:强大的电能为招商引资和培植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新长江三峡等构成的世界级旅游景观,将吸引全球的目光。为此,宜昌人形成了两大共识———

  “不能满足于成为最大的水电生产基地,要成为增值能力很强的水电消费城市。”通过与强大的电能结合,促进矿产资源、林特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加工。眼下这一诉求已得到回应。6月底,首钢与宜昌签约,投资80亿元开发该市高磷铁矿,这是该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项目。

  “以三峡工程为‘王牌’,打造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前,该市正谋划以水电特色为载体,设计城市的总体形象,电站、大坝、桥梁、水库、水岛等都将纳入总体规划。这些现代化的旅游景点,将与以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土家特色为代表的巴楚文化相辉映,闪现出瑰丽的色彩。

  经济战略创新:沿江突破呼应汉渝

  天时,地利,人和。近几年,坐拥三峡工地的宜昌人民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创造了一番新的天地。

  江河意味着资源、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上很多发达城市都是因依江傍海而兴:莱茵河、塞纳河等孕育了众多国际大都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巨型引擎。

  这也是宜昌最倚重的独特优势之一。仅以运输成本为例,目前该市公路运输价格为每吨公里0.40元,铁路为0.12元,而水运价格仅为0.05元。在能源价格大幅上扬的今天,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优势弥足珍惜。

  直面山水,宜昌市坚持“不等、不靠、不依赖”三峡工程,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思路,几年前即提出“沿江突破”战略。“沿江突破”,堪称一着妙手,抓住了宜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吸引众多业界有识之士把眼光投向这一自西向东大约100公里,南北纵深各10公里的经济产业带。

  这首先是一种“开发定势”的突破。过去,各地往往习惯于划地为牢、自我壮大,县县区区圈定一片片开发区,“处处点火,处处冒烟”,“自打鼓独划船”。以古夷陵山水之阔大,摊大饼能不耗损其势?“沿江突破”战略一盘棋,而且把主攻点放在市区沿江地带,通过落实土地、落实政策等措施,各县区引进的工程、项目、资金、技术、人才,都可“借土”扎根市区沿江地带,责权利明晰归己。

  优势凸显了,劣势避免了,效益也就增强了。统计数据令人感奋:2005年,总面积6916平方公里沿江走廊,创造规模内工业完成产值443亿元,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实现利税12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0%以上。今年上半年,该市95%的利税由这里提供。

  沿江突破,将发展带向上下游延展,为呼应汉渝打下了伏笔。

  宜昌上距重庆600公里,由于行政区隔,重庆城市群难以主动将其涵盖;下距武汉400公里,不在武汉的“1+8”之列,这一尴尬处境,可能导致它在区域经济棋局中被挤压、被边缘化。该市“呼应汉渝”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放宽视界,突破行政和区域限制,在更广领域内寻求资源最佳配置的大局观。

  目前,该市依然坚持“三不”主动出击,正积极寻求与汉渝两市在城市规划、产业、交通、市场方面实现对接,在旅游项目、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也先期启动。

  执政理念创新:营造“宜居、宜旅、宜业”城市形象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仅仅是一个GDP行么?仅仅是一个富字行么?

  与“打造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一致,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在宜昌各级党委政府中形成:宜则兴,和则昌。宜昌,不仅要富,还要活,要美,要和谐,要成为“宜居、宜旅、宜业”的现代都市、美好家园。

  市委书记李佑才说:“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宜昌的核心和基础。发展的好处,一定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市民生活舒心安心么?社会保障事关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至今年9月,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2.6万、35.5万、48.6万、24.3万和23.2万人次,参保比例名列全省前列。如今在宜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救济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3条保障线基本形成。政府还筹资10多亿元,妥善安置了13万多名市属国有改制企业的职工。

  随着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企业相继落户,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突显出来。“百企反哺”是该市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举措。全市176家大中型企业结对帮扶154个村,目前已启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339个,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先培训,后上岗,今年1月至10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2.4万人。

  合作医疗,曾从这里走向全国。如今,新的合作医疗体系创造性地为外地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找到解决途径。全市农村“参合率”已达到80%。

  稳定是和谐的基础。“打造平安宜昌”行动,用创新的思路化解社会矛盾,先求防得住,再求打得了,成效明显。近来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事前知晓率达到了100%。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八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1%。

  针对社会转型后居民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实际,宜昌大胆探索城市社区“环境自建自管、秩序自治自安、事务自议自理”等新的城市管理服务机制。现在,该市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支上百人的志愿者队伍。

  到过宜昌的客商都知道,这里的环保门槛特别高。严格的“环保不让步,就业不特殊,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新政策,令众多客商刮目相看。100多个环评不过关项目因此被拒之门外,但留住的碧水蓝天,却引来了南玻多晶硅、首钢高磷铁等一大批投资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

  看得见的花草树木更多了,走得上的广场道路更平了,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08%,人均公共绿地10.60平方米;40多处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免费开放。“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园林美景,让宜昌城区居民倍感自豪。还有许多无形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今年,市区3000多辆公共汽车、出租车“油改气”工程全面启动,明年半数以上都将改用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市财政今年补贴300多万元,倒计时限定现有53台燃煤锅炉明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毕;到今年10月,城区20多家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老企业已全部被关闭或搬迁。

  如今,宜昌经济发展的天空群星灿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荣称纷至沓来,向人们证实着古夷陵依然洁美动人。

  以创新为不断开拓、跨越的内生力

  今年6月,宜昌还获得一项让市民引以为傲的荣誉:浙商(省外)十佳投资城市。这是创新政府行为的结果之一。

  事实上,目前该市有近千家浙资企业,3万多名浙商在此投资兴业。迄今为止,没有一位浙商投诉。

  在谈到创新政府行为时,我们听到一个小故事:去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原宜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开保穿行在车站码头,看着一队队奔波在寒风冷雨中的进城务工人员,他皱起眉头:今天的农民工,是明天产业力量的主体,是未来城市的脊梁。作为职能部门,该怎样创新工作思路,为他们实实在在做点事呢?

  2月25日,由市劳动保障局编制的“农民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登上了《宜昌日报》。这份“线路图”,回答了农民工求职务工最关心的19个问题,标出了湖北在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设立的劳动服务机构及联系方式,公布了宜昌39个职业中介、劳动仲裁、就业培训等机构的地址、电话和责任人,提供了市委书记、市长热线在内的27部便民电话。

  当天,10万份加印的报纸被“抢”一空。

  市委书记李佑才说:“线路图”其实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创新思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今日宜昌,“创新”已是一个提升政府功能促进发展的“关键词”。

  在移民工作中,该市独创培肥移土工程,让库区被淹耕地上的肥土也将移民“搬家”:人工剥离20公分,转移到175米水位线上,抛散到瘠薄田地中,提高地力与肥力,改善库区农业生产条件。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推动“百企反哺”,由176家企业结对帮扶154村,将帮扶重点放在“造血”上,受益农户达11万多户。

  10月10日,全国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在宜昌召开,该市创新投入机制、建管模式,催生“用水户协会”,改造末级渠系的做法,向全国推广。

  在科技领域,创新更是一面旗帜。濒临破产的长江机床厂,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找到起死回生的魔方,2005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宜化集团工人出身的总工程师杨晓勤,开创国内干法脱碳先河,为每吨尿素降低成本100多元,为企业增效5亿多元。5年来,该市研发科研成果372项,连续5年居全省县市首位。

  纵有千难万难,我有千方百计;风顺时长风万里,浪逆时一步不松。在开拓征程中,宜昌人响亮提出“建设创新型宜昌”的口号。人有创新心,山水更有情。宜昌市市长郭有明放言:不竭的创新冲动,成为一股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将引领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有更大幅度、更高层次的跨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