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正确解读“又好又快”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齐建国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当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加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

  ●“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从空中着陆,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好”,指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要高;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要相协调;资源配置的机制要顺畅;利益分配关系要公平合理

  ●“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的延续,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能用“好”否定“快”。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快具有内在的规律;解决就业压力需要经济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经济高速增长来支撑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中国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从对2007年的工作安排和政策取向来看,可以认为,2007年将是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的一年。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一,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加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

  从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来看,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表现为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快,通货膨胀率低,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就业压力减小。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物质商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短缺的压力下实现的。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因此,高增长总是伴随高通货膨胀。1996年以后中国经济逐步结束短缺经济特征,在数量上进入“过剩”状态,并发生了“通货紧缩”,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就业压力上升等问题。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连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启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200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并于2003年出现新的过热苗头。三年多来,中央不断出台以预防经济过热,改善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行政控制政策,而且力度越来越大,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在10%左右,国内市场需求稳步快速增长,通货紧缩症状消失,就业稳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好转。当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超过10%的高速增长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得的;城乡和区域收入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际收支虽然是盈余但严重不平衡等等。也就是说,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根据我的理解,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较快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正确解读“好”的内涵

  “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从空中着陆,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好”,指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要高;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要相协调;资源配置的机制要顺畅;利益分配关系要公平合理。与此相对应,在政策层面上,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些是“好”的基本内涵。

  这里有几个重点需要正确解读。

  第一,“好”不是对重化工产业的否定。有的学者认为,“好”就是要跳过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高速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工业化。这是经济学“幼稚病”。大国的产业结构是国内市场需求的结果,不是政府调整的结果。现代重化工产业并不一定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通过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生态设计四位一体的模式发展重化工业,同样可以做到经济效率高,低能耗和低污染。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利用高新技术体系,传统的钢铁企业同时也可以成为电力的输出者。因此,重化工产业也可以“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好”和自主创新不是对技术引进的否定。在强调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不应忽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研究与开发国际化是大趋势,我们必须继续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和国际知识、人才和技术资源,推动国内的技术创新。

  第三,“好”并不是强调利益分配的绝对“公平”。通过利益分配激励财富积累和创造,仍然是物质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减轻农民负担等途径,缩小城乡和地区生活质量的差距;通过反垄断和堵塞高收入者偷逃漏税的漏洞,抑制不合理的高收入。但不能以牺牲利益分配的激励功能为代价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

  ——正确认识“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的延续,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能用“好”否定“快”。

  首先,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快具有内在的规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品具有持续的巨大需求;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已经将中国带入大众消费时代,内部积累的巨大消费能力对消费品,包括汽车、住房等耐用大宗消费品具有不断扩大的需求;大量低成本有技能的劳动力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的生产能力,激发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会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其次,解决就业压力需要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先进技术武装的生产力使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不断下降,为了增加就业,保持稳定社会,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高速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可能通过降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的办法来缩小差距。事实上,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具有高速增长的条件,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才有可能缩小差距。也就是说,没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缩小地区差距。这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竞赛”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经济高速增长来支撑。党的十六大已经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谐社会是需要有坚实的政府财政收入,由政府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来支撑。只有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财政才会有稳定来源保证。

  上述四个原因将使得中国经济必须也必然继续快速增长。

  但经济增长过快也容易导致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供给紧张,通货膨胀等等。这就要求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运用行政手段,以便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2007年,中央政府将会继续推进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便使国民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