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搭建普惠百姓的保障平台——迎接上海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特别报道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钮怿樊丽萍

  想在百姓开口之前,搭好保障大平台,“民生”,正一以贯之地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2006年,在经济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大背景下,上海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所进行的探索,也日臻显现成效——随着上月末最新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意见》,今年以来,本市已陆续实施了11项涉及社会
保障的民生政策,直接受惠人群超过800万。

  秉持“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的思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先后组织制定了职工老年遗属医保和生活保障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万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津贴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金和补助费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加强对协保人员的特殊援助、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的大病基本医保、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和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受益面等一系列民生政策,囊括了需要特别关爱的各类困难群体,将上海的社会保障网织得日益细密。

  而这张以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群为保障对象的网络,今后将更为完善:根据“十一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五年以后上海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要达到98%。

  固根基困难群体劳有所乐

  安居乐业,是每个人追求的理想生活,但城市中却总会有一批人因自身原因或客观条件陷入失业的困境。如何帮助他们从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在完善社会基本保障的过程中,上海着力通过拓展就业空间,为困难人群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据了解,自2004年上海开发“万人就业项目”以来,政府已出资购买近20万个岗位用于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2005年各区县启动的“千人、百人就业项目”也已累计吸纳困难群体超过5万人。而今年,在把社会保障网织细织密的过程中,上海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托底保障制度,为困难人群织就了“劳有所乐”的未来。

  提高收入对困难人群而言是最直接最实惠的政策。从今年9月起,万人就业项目上岗人员的收入按每人每月增加150元和100元两档进行了调整,这意味着他们每个月能实际拿到手的最低收入达到了750元,而各区县开发的千人、百人项目上岗人员收入也随着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相应提高。

  “授人以渔”是破解困难群体就业难的根本途径。由政府资助的“补贴培训个人帐户”制度是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10月已有30.79万就业困难、需要技能提升的市民率先成为受益者,占年初计划的102%。而1-10月接受郊区农民职业培训的人数已达69205人,占计划的138%。

  对于特殊群体给予特殊关爱,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协保人员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更为妥善的安排。今年,上海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于临近退休两年且实现市场就业的协保人员,政府每月给予50%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生活补贴,而那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协保人员,则每月可以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领取生活补贴。该项政策自7月份实行以来,平均每月有5万多名大龄协保人员从中受益。

  广覆盖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一老一少,是每个家庭的两份牵挂。让老有所养、幼有所长,这千家万户的愿望,也已交织进社会保障的大网。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多项极具“含金量”的政策陆续出台,本市高龄“无保”老人和少儿学生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取得制度性突破。

  今年9月1日,是一个被很多“无保”老人铭记在心的好日子。从那天起,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没有参保的高龄老人,每个月可以领取460元养老金,并能按一定比例报销门急诊和住院费用。这就是本市新建立的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办法。此项政策直接惠及申城10万“无保”老人,在解决他们养老和就医双重顾虑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老人家庭成员的生活负担。此外,本市227万企业退休人员也享受了增加养老金的待遇。据悉,这是继1993年以来本市第14次调整养老金。眼见着每月的“工资”级级攀升,退休老人们也都喜不自胜。

  也是9月1日那天,很多为孩子筹措药费的父母们,舒展了原本紧锁的眉头。随着本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施行,适龄孩子的住院医疗费用,以及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放疗化疗、肾移植前透析治疗等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都能由少儿医疗保障基金报销50%。仅这一项政策,政府就需募集资金1亿元,但这笔开销“价有所值”,它为本市200万适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保护伞”。作为补充保障,本市还将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的覆盖面,着力解决贫困家庭的子女参保问题。

  享成果农民工也是自家人

  为申城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者,也欢快地纳入了社会保障的大网。根据2005年底1%人口抽样调查,本市400万外省市来沪就业人员中,85%为农民工。

  为努力推进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上海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解决了农民工最急需的养老、工伤、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截至今年10月底,参保农民工已达267.6万人。

  谋求发展,是居住在申城的广大农民工的内心诉求。为此,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作为工作切入点。今年,闵行区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位于松江和嘉定的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也相继建成开放。由于实施一门式服务,农民工只要前往这些服务中心,就可免费获得包括就业政策、职业指导、用工招聘在内的相关信息,办理求职登记等各项事务也非常便利。

  全面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本市各职能部门携手合作。上个月,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以推进居住证制度为抓手,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多渠道、多途径推进完善农民工集中宿舍,申领居住证的农民工可享有社会保险、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相关待遇……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像上海市民一样愉快地工作、生活,这是申城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上海地方政府做好服务全国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方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