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编了22年渔具找不到弟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8:35 南京晨报

  晨报讯 在大桥南路自家门口,58岁的张杰师傅正低着头编着鱼篓子,塑料条左右穿插之间,一只鱼篓子的基本形状也出来了。他这样在路口编织渔具已整整22年,而他的张记渔具也随着名闻南京。

  插队时学到好手艺

  张师傅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海门农村插队,而且在那里一待就是11年,既学到了各种农活,也学成了一门影响他一生的行当———竹匠。“当时我就在生产队干活,没事或下雨的时候就跟着当地的一个亲戚学习,大概年把时间,我就会编竹席、箩筐、竹匾等物品了!”张师傅说,1979年回城后他顶替母亲做了一名工人,但到1984年就下岗了,中途做过卖蔬菜等多个行当,可后来还是决定做老本行,做各种竹制品,其中像鱼篓、鱼竿等渔具从那时就开始了。

  上世纪末渔具开始热卖

  “当然一开始并不是专做渔具,各种竹制箩筐、匾、菜篮子才是主打。”张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那么多的人去钓鱼什么的,就是去钓的话也是自制一个简单鱼竿,鱼篓就用水桶替代了。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竹制箩筐等东西被塑料筐等代替,都卖不掉了,相反,各种渔具反而比以前好卖了,他就开始专做渔具。“这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有很大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闲下来的时候去钓钓鱼”,张师傅制作的渔具也就越来越吃香。

  塑料替代竹条制鱼篓

  张师傅的柜台上各种大小的鱼篓、鱼竿齐全,可现在编制鱼篓的材料已经发生变化,都是塑料包装带等材料,却早已看不见竹条的影子。“竹制的鱼篓浸泡过水后时间一长就脆了,一碰就断,许多顾客都跟我讲能不能把材料改一改,我就尝试着用了很多材料,最后才确定用塑料包装带。”

  张师傅拿起一只鱼篓对记者说,上面大部分材料都是废物利用。“瞧,这外边的一层塑料包装带是我从废品收购站买来的,清洁消毒后再按需要撕开进行编织,而鱼篓的里衬则是废广告布做的!”

  “这样的话,满足了顾客的需要,也降低了成本,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有时一天能卖出七八只50元大篓,20元、35元的篓子卖得就更多了!”张师傅称。

  担心手艺要失传

  除了几个邻居在旁边和张师傅聊天外,记者并没有见到另外的人前来跟他学习的。“现在的小孩子哪个愿意吃这个苦啊,既赚不到钱又辛苦,就连我的子女也都没学我这门手艺,各自上班去了,看来这渔具制作还真有失传的危险!”张师傅称。

  (请街区通讯员钱莉娟领取线索费)

  作者:钱鸣/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