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历史去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吧 □ 胡光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00 解放日报

  日前,在国际汉学界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突然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引起了中国网民们的广泛争论。

  在“梨花派”诗歌和某诗人“文学死了”等网络猛文的合力助推下,中国当代文学再度被导入了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已经不是第一轮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舆论质疑和“发难”了,但是很显然,在文学的社会关注度与话语影响力已极度边缘化的情境反衬下,这么一
股质疑与声讨的浪潮更让人动容。

  有必要强调的是,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仍是植根于个人视角的一种认识判断,人们眼中的哈姆雷特注定不会雷同。(在老托尔斯泰眼里,莎士比亚同样不值一提)在笔者看来,比对顾彬先生的个人判断做出简单附和或针锋相对回应更重要的,理应是一种更超拔、视野更高阔的全局性审思:一波接一波的文学“非议”与批评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表征着某种深度的社会文化情绪的微妙变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的时代,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胃口。新媒体的繁荣和占领,让每一个当代人学会了以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知识资讯与休闲甜点,几乎每一个人都担心自己落伍于这个时代,争先恐后地进行文化“暴饮暴食”:电影、偶像剧、舞台话剧、流行曲艺、上榜歌曲、网络日志、创意彩铃……可能极少会有人在抚摸自己鼓胀着的文化肚皮时意识到,青葱时代的文学与文化趣味业已被悄悄解构和颠覆了。文字组合和文学创意的高潮不是无止境的,当它经历多轮历史性巅峰体验之后,在情态和感官技巧撩拨早已综合了声光电搭配的今天,是可想而知的艰难。这样的文学生存环境与顾彬们所习惯性俯拾的鲁迅时代有一丝可比性吗?没有!那是一个高呼几声天狗便能暴得文学大名的文化饥渴时代,那是一个文学无可置疑地居于文化甚至是社会思绪律动中心的时代啊。二者的区别,就如同文化意义上的卖方与买方市场,它们之间的命运分野其实被时代大幕暗暗锁定着。

  至于说到当代文学质量与品格的“垃圾”与非垃圾、历史地位的高低贵贱,还是留给历史去品评和检验吧,因为只有它才是公正、客观与权威的,也只有它,才能穿越声光电的魅影和其他社会化情绪、秩序的干扰,而做出足够精准的判断。笔者真正忧心的倒是,在文化“暴饮暴食”中迷离和混沌着的我们,将演绎和传递怎样一种文化观与价值观,至那个时代的彼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