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读古热:复活经典抑或消费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00 解放日报

  现在这场古典文化“时尚化”的消费运动中,经典本身的功能类似于以前的“假领”———不需要太多的布料,只要一点时髦款式,来伪造品位和身份。也许有一部分人试图接续母语文化之根,但通过时尚化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有些南辕北辙。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新闻背景: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炮而红,安意如的古诗词解析《人生若只如初见》好评如潮……越来越多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古书解读走俏市场,而不仅仅源于易中天、刘心武一二人的魅力。撇开对学者的个人分析、对传媒营销手段的感叹,不得不说,大众对老祖宗的经典确实有了不同寻常的兴趣。

  主持人:古典题材从“烫手山芋”一跃而成“市场宠儿”,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因为,阳春白雪,往往曲高和寡。您觉得这份“读古”热,究竟来自大众对传统原典的心理需求,还是仅限于对“改编版”的阅读乐趣?

  张闳:目前重述古典的风潮,乃是根据当下社会流行的文化风尚来重塑,与古典时代的价值立场、道德风范、美学趣味相去甚远。所以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回归,倒不如说更像一种时尚消费。粉丝们需要的,既不是学术,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他们只是懒得自己觅食,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人来喂。在此过程中,于丹们扮演了一个“精神保姆”的角色,将艰涩的学术“馒头”嚼软,喂给被哺养惯的年轻人。

  主持人:但是有吃总比没吃来得好。古典文化也许只有变软了,才能走出深闺,不让大众知难而退。从普及的角度看,指望大家都去自发寻觅难啃的食物会不会有些强人所难?

  张闳:我不认为古典文化是难啃的食物,或者说,古典文化不应当成为难啃的食物,以此为浅阅读寻找借口。现在大众的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文言文从预备班就开始学了,那些“学术明星”的粉丝们,不少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大学生连理解自己民族古典文化的能力都没有,尚需要别人来手把手地带入门,那么,他们在教室里坐上个一二十年,都学了些什么?于丹和易中天们深入浅出式的阅读,原本是中学教育就应该完成的任务。正是教育方面的缺失,才造成社会上畸形的读古热。在根本上,这并不是值得欣喜的事儿,而是暴露了我们的不足,应该看成反思的契机才对。

  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想去靠近经典,在阅读过原典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才是继承古典传统的正途。现在这场古典文化“时尚化”的消费运动中,经典本身的功能类似于以前的“假领”———不需要太多的布料,只要一点时髦款式,来伪造品位和身份。也许有一部分人试图接续母语文化之根,但通过时尚化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有些南辕北辙。

  主持人:于丹说:“中国人一直有找孔子的心。他们不是冲我来的,他们是出于对圣贤和自己心灵的尊敬。”然而对于这种新阐释,一些人也正是以尊重原典为名表示了反对:反对重拍《红楼梦》、反对老外拍《西游记》,还斥之为“恶搞”。究竟怎样才算是对古典文化的尊重?

  张闳:尊重圣贤典籍的方式有多种,天天供着膜拜是一种,时时反省质疑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孔子是一大圣贤。但对于上古时代的圣贤来说,孔子则跟我们一样,是一个继承者和阐释者。从弟子所记载的言论可以看出,孔子也在不断地寻找重新阐释先贤思想的途径和方式。只是他的做法比较谨慎,“述而不作”。在我看来,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创造性的重释。否则,无论是墨守成规的注疏,还是浮皮潦草、哗众取宠的时尚演义,都是在糟蹋经典。

  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原典和改编原典所涉及的素材是两回事。以《西游记》事件为例,也有支持者反驳说,谈恶搞,吴承恩才是,让玄奘法师取经还得拖上一只猪一只猴,为什么他能编,后人就不能编了?我觉得,应该区分两种意义上的《西游记》,一种是作为文化经典的《西游记》,一种是作为文艺作品的《西游记》。前者是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它已经成为文化、学术和思想上的研究对象,是相对稳定的,不能随便篡改;后者只是人们利用一段取经的事件,改编而成的故事,它本身就是虚构的产物,当然也就可以被再度虚构。学术求真,艺术求美。编造、虚构,这才是文艺的本质。没有这种“编造”能力,也就不会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

  主持人:社会经济的繁荣往往与思想文化的活跃相辅相成。如今空前活跃的读古潮流是不是说明了我们社会有些东西正在发芽?抑或只是个假象?

  张闳:中国古典文化的整体性危机,已经100多年了。照道理,文化的精神性层面,可以在另一个时代通过重新阐释,得以复活。但由于长期的文化破坏,我们陷入艰难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能够重释的文化内容,必须是文化中最具活性的部分。欧洲文艺复兴即是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经典的重新阐释,提取其间蕴含的活性因子,将它与当时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潮相结合,方得以实现。我们在寻找古典文化的活性因子上,还有漫长的路要探索。

  在一个文化普遍肤浅化、粗劣化的环境里,古典文化的存续相当困难。当下的读古潮流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假象。古代原典很可能被改造为一个小丑,以老朽之身气喘吁吁地奔忙,博得观众哈哈一乐,从而为自己的生存谋得“一箪食”。传统文化的市场是得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本身得救了。

  当然,市场得救仍不失为一件好事。在市场年代,倘若连市场都没有了,获救的希望也就更为渺茫。但市场本身并不想救任何东西,它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目前,文化与市场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文化赢得了市场,市场赢得了利润。但将来,市场可能为了利润,竭泽而渔,将文化变得面目全非,或者抛弃文化,寻求其他获利的途径。所以,文化的获救从其根本上说,只能依靠自身的文化建设。而这又是一个缓慢的、常常毫无利润可言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也许有这种耐心陪同文化慢慢地发展,但中国市场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并不乐观。要赢得这一线希望,既需要更加广阔和成熟的文化市场,同时又要与市场博弈,打碎市场的利润枷锁。脆弱的文化机体能否赢得这场博弈,就要看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