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21 中国环境报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把环境污染真相告诉公众

  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引起广泛关注。

  1993年起在海外媒体工作,其间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状况做跟踪研究。

  2000年任SCMP网络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负责协调网站在华业务,组织中国报道,同时为报纸撰写环境专稿。2002年加入博信国际咨询公司,为在华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关中国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咨询服务;为跨国企业在华的供货商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并以其开展环境、健康、安全和劳工权益的审核。

  2004年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其间对中美环境管理体制作比较性研究,并向美国介绍中国面对的严峻环境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和公众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巨大努力。2005年6月回国后,继续致力于江河生态保护的工作;同时撰写文章,探讨中国环境和资源管理体制变革方向和可行出路。2006年5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2006年6月,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先期领导开发了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汇集和整理全国各省、市水质信息、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通过“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www.ipe.org.cn),提供给公众使用。

  成果及作品:

  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阐述中国七大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提出中国一些地区可能陷入水资源危机,分析造成水资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此书1999年底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04年在美出版。

  领导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一个与数字地图结合的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向公众提供全国水污染信息。通过点击数据库网站(www.ipe.org.cn),用户可以查阅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的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还可以对各省市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进行排名。IPE还开发了一套环境信息公开指数,以评价各地主管部门的信息公开状况。

  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

  执着追求,梦想变成现实

  今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提案人,他提出的“G能源替代”战略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黄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开启了一个环保节能的清洁行业。他带领企业,10年累计推广太阳能1000多万平方米,累计节能折合标准煤2300多万吨,减少各种污染排放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量约2000多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600多万棵树。

  他在99%的人们不知道太阳能为何物时,带领企业率先创办《太阳能科普报》,并持续开展“太阳能科普万里行”及“百城环保行”,累计行程超过8000万公里,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世界上首个太阳能博物科技馆及百个太阳能科普园,不懈地改变着人们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能源的消费观念。

  他为占总能耗30%的建筑能耗提供解决方法,大力推进环保节能建筑,建设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太阳能示范区,有节能率达到100%的“零能耗别墅”。

  他带领企业积极寻找新能源利用方式,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寻找出路。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碟式、槽式、塔式高精度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关键技术,掌握了大规模聚光发电的核心技术。

  在内无参照、外无引进的背景下,皇明集团在黄鸣的领导下,不仅建立了涵盖世界太阳能热利用研究领域的核心技术体系,完全自主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太阳能产品工业化生产体系,而且在市场、服务、研发、管理、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完成了产业系统化建设。

  由皇明集团开创的太阳能可持续商业化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发达国家30年没有完成的产业化梦想。2006年5月5日,黄鸣应联合国第14届可持续发展大会特别邀请,专门介绍中国太阳能商业化推广模式和工业体系创新经验,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节能环保成功模式。

  黄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提案人。他还在全国提出“G(green)能源替代”战略,建议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替代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热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根据能源消耗、经济发展速度及现有能源存贮量提出能源替代倒计时表。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柯蓝

  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圣

  披露《惊情神农架》剧组破坏自然保护区环境而引发诉讼,并于2006年7月最终胜诉。

  在去年6月上海电影节发布会上,作为《惊情神农架》主演的柯蓝毫不留情地向剧组、制片方甚至是自己的这部新作开炮,直斥“剧组在自然保护区搭建木屋吸引游客的猎奇心理,这种行为是在“造孽”。随后《新民晚报》相继刊登了《“剧组造孽,我是帮凶”———柯蓝昨向自己主演的〈惊情神农架〉开炮》等文章,直接导致事件升级。影片制片方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湖北省文化厅认为柯蓝的言论及报社刊发的文章严重侵害了自己的名誉,给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此他们向北京海淀法院起诉。

  北京市海淀法院对《惊情神农架》剧组是否破坏环境、违规拍摄进行审理时认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必须要经过国务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经查,投资方在拍摄《惊情神农架》时,并未获得批准,而且拍摄期间也确实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惊情神农架》剧组“违规属实”。剧中女主角柯蓝(blog)在新闻发布会上揭发《惊情神农架》破坏环境而被电影投资方告上法庭的案子,以柯蓝胜利告终。

  柯蓝在《惊情神农架》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谈对影片环保问题的种种不满,结果引来麻烦不断。对于自己的公开言论,柯蓝坦言:“我对这部戏是有看法的,原本要讲金丝猴的一个挺好的片子,为什么删掉那么多金丝猴部分,增加所谓的‘野人’作噱头?”柯蓝在自己的话引起轩然大波之后表示:不会跟剧组私下和解。柯蓝不后悔说了实话,她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珍惜神农架、保护金丝猴,而不是去破坏。

  柯蓝为此还特别说了一番心里话:“让我难忘的是,为神农架的生态保护付出全部心血的人。在电影首映活动中我说出的一些感受仅仅是个开始,在今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家庭中,永远多了我这样一位成员。我感谢这部电影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圣,更重要的是人类对它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关于由此产生的纠纷,我不想再理会,我们应该平和地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真正有益环境的事吧!”

  亚洲开发银行地区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宾度·罗哈尼

  为中国环保建言不遗余力

  大力支持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五大环保督查中心的能力建设。

  宾度·罗哈尼(BinduN.Lohani)博士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地区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亚行首席合规审查官,以及亚行行长的清洁能源与环境特别顾问。

  罗哈尼博士曾在公共部门和学术领域就职,其专业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规划。罗哈尼博士还曾担任多家联合国机构和国际咨询公司的咨询专家,在许多高层国际会议和政府间会议上做主旨发言、专家和主持人。他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几乎涵盖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项目和规划到跨领域问题(环境、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以及政策和战略规划)。

  罗哈尼博士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荣获第一名金奖)、环境工程硕士学位,荣获美国杰出大学生奖学金,以及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环境技术与管理)。完成了多项由尼泊尔政府组织的高级行政管理发展项目,以及由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康奈尔大学和阿瑟-D-牙堪特尔咨询公司(ArthurD.Little)组织的管理项目,并在耶鲁大学完成环境领导项目。

  由于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采用经济和环境方法,罗哈尼博士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NAE)的会员,授予工程师的最高职业荣誉,罗哈尼博士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国际社团的职业会员资格,并担任顾问小组成员。在知名期刊、教材、专著、技术报告以及会议论文上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并撰写了几本专著。荣获多项奖励、奖章及荣誉,并多次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罗哈尼博士就一直致力于与中国政府部门协同工作,主要与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合作。他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们一道,为中国的机构建设和环境管理做出了大量至关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注意的例子有很多,在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伊始,他就参与了改善环评框架和能力建设的工作。他还为中国环境法的修改建言献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组建地方环境保护督察中心,他对各地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的能力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过去的20年里,罗哈尼博士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的环保事业,同中国的很多环保领域内的重要官员都有过密切合作。

  四川省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欣

  用青春守护雪域高原

  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出版中国第一套展示长江全流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图册——《中国长江》。

  1986年: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任主力漂流队员兼摄影师,全程漂流、考察长江。

  1992年:参加长江上游森林资源考察队,考察长江上游森林分布及其森林砍伐情况。

  1993年:参加长江源摄影考察探险队,发现长江源冰川退缩、草场退化、野生动物被大量非法捕杀等系列环境问题。

  1994年:任“神奇长江源”电视摄制探险队队长。通过徒步、漂流考察发现长江源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特别是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藏羚羊面临灭绝的危险。

  1995年:创立绿色江河的前身“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筹委会,启动了中国民间长江源保护活动。

  1999年:策划并倡导建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得到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的响应,江泽民同志亲笔提写了碑名。

  2001年:组织开展“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机制”,每年在中国招募30名志愿者分12批到保护站志愿服务一个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培训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

  2002年:组织志愿者沿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种群调查。完成2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并向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加强藏羚羊保护的系列建议,建议几乎被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全部采纳,也为国家环保总局环保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2003年:考察长江源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志愿者沿青藏公路进行垃圾调查,并向政府提出青藏公路沿线垃圾治理的建议,建议被西藏自治区政府和青海省政府采纳。

  2004年:在3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藏羚羊迁徙路径,并带领志愿者在青藏公路上设立临时红绿灯,这是世界上第一组为野生动物而专门设立的红绿灯。

  2006年:带领志愿者在青藏铁路的列车和格尔木火车站、拉萨火车站开展“乘青藏铁路列车,做高原绿色使者”的环保宣传活动。

  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图书;2006年完成《中国长江》书系。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

  少开一天车从我做起

  身体力行,以步代车,被公众誉为“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标杆和先行者。

  杜少中注重公众参与环保渠道的建设,他组织开展了“少一缕烟尘,多一分健康”环保有奖举报活动,还聘请防治大气污染特约监督员,让公众参与更加实在。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的79个车友会,33个大学生环保社团、民间环保组织和首都新闻媒体,共同发起了“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杜少中积极响应,次日即放弃公务用车,步行上班,乘坐公交车下班。杜少中的积极响应引起了北京乃至全国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甚至一些外地的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在此之后,杜少中继续积极对“少开一天车”活动进行响应和宣传,他对自己提出要求,每个月都会有几天采取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他表示,这一活动是一项民间发起、得到政府部门有力支持的环保公益活动,强调“少开一天车”既是一个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环保行动,又是倡导绿色出行环保理念、介绍控制机动车污染等环保知识、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宣传活动。

  自此,杜少中已经被媒体和公众看作是“少开一天车”活动的标杆和先行者。

  今年5月底,“少开一天车”活动向北京市全体市民发出倡议,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放弃汽车,采用公交车、骑车、步行等绿色方式出行。

  6月5日当天,杜少中放弃了用车,尽管他全天要参加4个直播和采访活动,距离50多公里,但他全都坚持骑车出行。市交通委、市政管委、市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和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都对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提出了6月5日响应号召绿色出行的要求,这些单位的领导也都身体力行带头弃车上班。城八区近30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放弃机动车,改用其他方式接送孩子。

  至此,“少开一天车”活动在社会激起的反响达到了最高潮,这一活动也成为了今年我国环保领域中发动面最广、社会反响最大、最热点的公益活动。

  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兼林业局局长许兆君

  森林生态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敲响国有林权改革第一槌,将国有林承包给个人,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相结合。

  许兆君对森林资源的价值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别人看来十分珍贵的木材,在他的眼里却被视为树木的“尸体”,它还有比经济价值高上百倍的生态价值。

  许兆君对传统林业体制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林业的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招法。2004年9月,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全国国有林区主动停伐天然红松林,每年减少直接收入近亿元,就引发了国际国内的一片叫好声;2006年初,他又做出了一项让“林业通”钦佩、让偷拉私运禁绝的新举措:在木材运输环节实行一车一证一票的“漏斗式”管理,并在各木材检查站全部配备武警把守,彻底堵住了木材流失的口子。

  2006年4月29日,在乌马河经营所敲响了全国国有林权改革第一槌,许兆君和林业职工蒋永彬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真正拉开了中国国有林业产权改革的序幕。

  针对某些人对林权制度改革后可能发生乱砍滥伐的担忧,他认为这纯粹是杞人忧天、因噎废食,因为林权改革后虽然林子归职工所有了,但还要受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良性机制引导和约束承包经营职工,不砍林子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此,他亲自指导建立了中国国有林区第一家活立木交易市场,在适当时机可以随时启动,这样就解决了承包职工“山上有树,兜里没钱”的问题,突破了过去只有把林子砍了才能卖的概念,突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概念,成为了林业职工随时可以支取现金的“绿色银行”。

  许兆君对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多方拜访专家学者,寻解求证推进国有林权改革的良策。为了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他提出并确立了改革必须坚持的“五大基本原则”,即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生态优先、森林不能逆转,改革收益资金不能流失、国有森林资产保值增值,公开、公平、公正,积极有序、配套推进,使这项前无古人的改革试点得以顺利推进,国家、企业、职工、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得到了有效平衡和维护。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负责人廖晓义

  用乡土文化保护乡野环境

  她拍摄了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天知道》、主编了“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

  廖晓义自从1996年创办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以来,一直以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社区为使命。2006年,她的绿色生活理念朝着乡土文化深入,而绿色社区工作更多地关注乡村。

  主编“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拍摄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天知道》。这两年来,特别是2006年里,她寻访了几十位民间的文人、艺人和草根代表,寻找儒、道、释、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乡土文化的精神资源,传播用文化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用乡土文化保护乡野环境的主张,并提出将这中国文化的三大遗产,即传统养生、乡土生活以及生态智慧与奥运精神的三大支点,即运动、文化、环保互融互补。

  探索绿色乡村建设的模式。从1999年在北京延庆县尝试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乡村建设、民俗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试点,到2005年在密村河西村建立村民环境议事会这样的村民参与机制,廖晓义带领她的伙伴们一直在探索绿色乡村建设之路。2006年,她考察了江西、四川和贵州的十几个村庄,向当地的学者和村民学习用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提出并试验一种以保护乡村共同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三四五”模式,三即乡土文化的三宝:生态智慧、乡土生活与传统养生;四即四乡:推乡间旅游、促乡村建设和守乡土文化、护乡野环境;五即乡村建设的五个环节:价值定位、产品设计、制度安排、人员培训和市场开发。

  推动生态旅游标准的出台。两年来与铁道部有关部门、奥组委环境部以及保护国际等创造了云南和草原两条“绿色列车”试点线。2006年,又配合北京奥组委、环保局、旅游局、密云县政府和绿色21世纪,在密云举办了“绿色奥运生态旅游论坛”,出台了绿色奥运生态旅游的宣言和行动指南。这是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在中国落地的重要一步。

  她作为北京奥组委的环境顾问曾多次向奥组委提交环保活动方案,并得到奥组委的支持。2005年夏季,与其他8家环保组织合作,继续“26℃空调节能行动”的推广。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进行测温活动,测量大型公共建筑的室温。

  绿色GDP课题组

  绿色GDP课题组成员:王金南、高敏雪、於方、曹东、过孝民、蒋洪强、赵越、周国梅、傅德黔、雷明,特别顾问:牛文元

  开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先河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核算仅算了其中的10项(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总的来说,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数字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除了污染损失,此次核算还对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差距很大。

  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这份报告对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数据进行了核算分析,对行业和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这样,国家环保总局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6年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这一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此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项研究在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