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雕塑家吴为山:用泥巴再现5000年中华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1:17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编者按建设“文化南京”,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构建和谐南京五大战略之一。实施“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工程”,是建设“文化南京”的重要举措。今年9月,南京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十大文化精品”评选揭晓,“十大文化名人”为叶兆言、吴建宁、吴为山、陈应歧、许钧、孙晓云、陆剑杰、陶琪、黄丕谟、缪炳文。“十大文化精品”为:话剧《平头百姓》、电视文献专题片《伟人周恩来》、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南京》、丛书《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民歌《茉莉花》、杂技《顶碗》、越剧《柳
毅传书》、话剧《虎踞钟山》、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文脉,图书《南京百年风云》。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展示文化名人、文化精品的风采,感受南京文化建设的热潮。

  走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历代文化名人的雕塑,他们以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雕塑技法的完美融合,向市民和观光客,传递着中国文化的力量与精髓。它们的作者,就是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一路以高票当选的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吴为山。

  这位从苏北小城走出的年仅44岁的雕塑家到底以怎样的人格和艺术魅力征服了苛刻的评委和大众?昨天,在南大的雕塑工作室中,吴为山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南京不寻常的25年。

  两度高考落榜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41岁时,吴为山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时刻,那年他摘取了代表雕塑界最高荣誉的“攀格林”奖。中国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在颁奖仪式上说,吴为山的获奖说明中国的雕塑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这是令人骄傲的时刻,吴为山是真正的文化使者。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说:“来自中国南京的吴为山代表了一种方向,代表了一种文化。100年以来,中国在吸收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过程当中,走出了新的步伐。”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钦羡他风光的外表,只有吴为山自己清楚,炫目光环的背后,他走过怎样崎岖的路。

  虽然是著名书画家高二适的外孙,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但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吴为山的高中时代选择了理科,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然而命运仿佛冥冥中不可逆转,吴为山参加了1978、1979两年高考却同样都以1分之差名落孙山。落榜的吴为山第一次离开故乡,来到无锡一座只有200平方米的工艺美术技校求学。“我衷心感谢那个不知名的小学校ot这个学校虽然小,但是有一些民间优秀艺人教我们泥塑。我记得当时一位老民间艺人,他住在一个街道的小房子里面,80岁了,我去探望他,他就拿了一把泥捏了一个和尚给我看,那个和尚捏得非常饱满,手法非常娴熟,把泥塑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我从他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吴为山看来,他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雕塑的起点并不是在正规美术学院从比例结构这些非常技术的东西开始,而是从民间艺人那里学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精华。吴为山说的这位民间艺人是民国时就曾应邀为蒋介石当面塑像的传奇民间工艺大师高标。毕业时,他在吴为山的速写本上写道:“吴为山同学在学时间很努力,本人很感动。”

  两次被退学南京情结难释怀

  1982年,从技校毕业的吴为山满怀信心参加了艺术类高考,,结果被南艺和南师大同时录取了。吴为山第一次来到了古城南京。然而在审核录取资格时,因为技校毕业没有工作过,不符合录取规定,被两座高校退档了。当时南艺副院长、国画大师陈大羽先生怜惜人才,以资深教授的名义亲自写信向招办求情,仍无济于事。“这是我第一次大学的经历,在南艺4个小时,在南师大82天。”吴为山说:“要知道,当时一个苏北孩子考上南京的大学是轰动全县的,而被退回家则更加轰动。”整整一年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叫吴为山的年轻人是被南京两所大学“开除”的。“现在说起来很简单,可是那是我一生最困难的时候。但我挺过来了。”

  1983年,再次参加高考的吴为山以优异成绩同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录取。他不顾朋友劝说再次选择了南京,如愿以偿地进入南师大美术系,从此在南京扎下根来。

  事实上,吴为山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创作——“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系列”正是在南京城寻到了灵感,他第一个塑造的便是一代萆圣林散之。1992年江浦建立林散之纪念馆,请吴为山塑一尊林散之的雕像。为了做好塑像,吴为山翻阅了林老大量的资料,进入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发现年的林老之所以具备异乎常人的仙风道骨,是因为他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雕塑中抓住了这种内在的文化特征就抓住了神韵,哪怕手法是写意的,观众依然一眼就叫出雕塑的名字。

  如今在吴为山作品陈列室中行走,远至老子、孔子、秦始皇,近至冯友兰、费孝通、杨振宁,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都仿佛注入了生命,栩栩如生,每一个参观者都会为之感动。“为什么会感动?”吴为山说:“因为这些文化名人身上散发着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光芒。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打动了你。”

  如今,身为民盟中央委员、南大美术研究院院长的吴为山除了创作雕塑之外,还要为学生上课、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参与艺术界和政界的活动,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尊敬一个艺术家最好的方式是给他时间”,吴为山对记者笑谈,他最怕别人请吃饭。而他每天最奢侈的‘段时间便是坐车——从南大到位于汽车东站的雕塑工作室。因为一上车就可以立即补上一觉。尽管如此,他仍然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系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事情。“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正在行进中的人’。”吴为山说,当年自己扛着被褥、背着黄书包来到南京城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事业会有今天的规模。既然南京为自己提供了这样的宽阔平台,那么他将会把用泥土再现中华文化灵魂的历史使命进行到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