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邢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6:33 北方经济报

  □文/本报记者 俨妍 □摄影/本报记者 祁立华

  一个普通的灵魂究竟能走多远?他的这半辈子,等于别人的几辈子。生命的质感,原来是这样凸现的……

  人物简介

  邢野

  邢野祖籍辽宁,出生于北京,上世纪50年代随父母支边来到内蒙古。受父母熏陶,他从小喜爱音乐,后来在呼市文工团(今呼市民间歌舞剧剧团)工作,使他爱上了二人台艺术。他发现一些民间文化正面临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的悲哀境地。为了让历史保留住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从1970年开始,他收集、整理民间文化,为编史修志做准备。1983年,他调入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工作。2002年,时任《内蒙古年鉴》编辑部主任的邢野提前退休,以个人的名义成立了内蒙古通志馆。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家民营编辑部,而邢野是内蒙古地区编纂轶闻野史通志的第一人。

  12月8日,记者有幸采访了内蒙古通志馆馆长、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邢野老师。

  认识邢野老师是在《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的首发式上。样子看上去有文人的儒、农民的憨、工人的执着。

  曾在土右旗住了12年

  由于记者就是土右旗人,所以没想到自己竟然和邢野老师是老乡。谈到故乡的旧事,仿佛一切就在昨天。邢野老师告诉记者,孩提时代的自己很懂事,7岁就会熬稀粥了。当初还和自己的弟弟调皮,在高粱杆上插上针,做成箭,去射邻居猪的屁股,结果有一天,让猪的主人发现了,教训了一顿后才作罢。说到射猪的过程时,邢野老师的眼睛里是那样快乐和狡黠。不过12岁那年,他随父母离开了土右旗。

  说到了邢野,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和《内蒙古十通》这两部巨帙。其中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一部值得阅读与收藏的工具书。

  记者:请您给介绍一下《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这部书诞生的经历吧。

  邢野:为什么要组织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这部书,还得从头说起。

  1971年,我在呼市民间歌剧团(时称呼市文工团)工作,在乐队中拉板胡、二胡、小提琴,后来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团后从事作曲乐队指挥工作。

  一种莫明其妙的意念和力量驱使着我从一进团开始,就对二人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邢野如是说。首先,邢野在呼市地区对老艺人进行采访,如周治家、张挨宾、岳秀梅、班玉莲、刘银威、乘以仁、常来彪、刘全、王万友、亢文彬等。利用外出演出机会,采访其他盟市(省市区)的艺人。同时,也对二人台的剧作者、曲作者、剧团领导人如吕烈、李野、姚士英、白文奇等进行专项采访,继而涉及到对爬山调、漫瀚调、晋剧、京剧、道情、大秧歌、民间社火、妓院小调、乞丐音乐的采访。

  我庆幸的是那时的艺人和艺术工作者面对我‘竭泽而渔’式的采访,一点儿都不保守,问什么说什么,索取什么给什么。30年的采访,使我搜集、整理并掌握了难以计数的珍贵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1983年11月,我被调入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盟市旗县地方志的辅导与编修工作。1984年6月,受内蒙古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的委托,我与该所王俊杰赴山西、陕西、宁夏、河北调查二人台的起源与艺术特点等,调查之后,编写出版了《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和《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两部书。

  2004年5月、9月,又先后两次对晋、陕、冀、宁二人台流行地实地调查与采访,采访回来觉得收获很大,决定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一书。

  洋洋600万言的文化巨帙《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二人台艺术史上第一部翔实的权威性著述,它为二人台艺术的发展矗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该宝典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书名。据了解,早在1999年,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时为副部长)就为尚在收集、整理、编纂阶段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题词:“追索草原文化源流,谱写民族团结颂歌”。

  2006年年初,地方戏二人台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一部成功的民间文化艺术专著,该书已被评为内蒙古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作品。

  记者:听说外界对《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的评价很高?

  邢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见到刚刚出版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后对我说:“1961年,老舍和曹禺来内蒙古,我陪他们走了一段时间,老舍挺高兴,写了个《新走西口》。”布老对我们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表示赞赏:“你们很辛苦,做了一件好事。”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国民读了《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后说:“这是二人台艺术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值得收藏仔细阅读的书,这部书对于学习、传承、发展二人台艺术必将起到震古烁今的作用,必将促使二人台艺术重振雄风,再度发出撼动大河南北的吼声。”

  记者:18年前您就编过一本《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与上部书有什么不同?

  邢野:我18年前编过的《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有80万字,对二人台与东路二人台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细致的校订与科学的编排。这部书问世以来,受到蒙、晋、陕、冀、宁广大二人台艺术工作者的重视与好评。而这部《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则是上一部书的继续与升华,集二人台传统剧目、传统曲目、创作剧目、唱腔、牌子曲、舞蹈、呱嘴、论文、人物传、大事记为一体,是二人台历史上第一部工程浩大的文化巨著,是一部值得阅读与收藏的工具书。”

  两大收藏爱好铸就收藏家

  邢野:我的收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铃铛,一部分是书。

  其中书有24000多册,全部是各地的地方文献。铃铛收藏了3000多枚。在古代,铃铛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品,能够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铃铛用途广泛,有的用作风铃,有的用作装饰,有的用作法器。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铃铛。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都会到文物市场上收购铃铛。比起其他收藏品来,铃铛的收购费用比较低,收藏价值却很高。不同铃铛背后积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具有研究价值。

  走到民间去收集

  邢野在谈到自己的收藏时说,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原始素材,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自己统统去过,最少的去过3次之多。

  记者:您是如何完成您的收集工作的?

  邢野:为了收集民间艺术就得到民间去。1976年,我在土右旗美岱召遇到了一位双目失明的乞丐艺人陈通,当时陈通30多岁,每天下午5点钟就在美岱召火车站打快板、即兴编唱二人台。为了详尽的收集陈通所掌握的二人台曲目,我与这位乞丐同吃同住了两天。乞丐家、3块钱一晚上还管一顿小米稀饭的车马店等我都住过。那3块钱花得值啊,那是一所社会大学,在那里什么奇闻异事都能听得到,那是最鲜活、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到了这些地方才能真正开掘出民间文化的宝藏。

  正在着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内蒙古十通》已有九通面世,第十通是《内蒙古老照片通览》,现在已进入编辑工作。当前邢野老师正在忙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内蒙古范畴内的7种文化的申报。分别是酒文化、地方文献、乳文化、铃铛文化、江湖语、知青文化和袖语。这些都是亟待振兴保护的文化。

  博学、勤奋、吃苦成就大师

  在谈到自己现在拥有的这些成就时,邢野老师告诉记者,主要总结为三点,第一,就是将艺术、民俗、历史结合起来做学问;第二,大量地占有资料,拥有翔实、丰富的内蒙古地方文献,为他的创作提供广泛的精神食粮;第三,他是一名老知青,有着知青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为成就邢野的事业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