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黄河源头的“打冰机”(劳动者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2: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河源头的“打冰机”(劳动者之歌)
新华社记者 嘎 玛摄人物小传

  1977年毕业于黄河水利学校,分配到有“天下黄河第一站”之称的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在黄河源区默默无闻地工作29年,从没获得过什么荣誉,但为发展黄河的水利事业收集了数以万计的黄河源区的水文资料。

  选择最艰苦的地方

  1977年毕业前夕,谢会贵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主动写信要求到最艰苦的勘测一线去。学校批准了他的要求,分配他到玛多县的黄河沿水文站工作。素有“黄河第一县”之称的玛多县,海拔超过4200米,高寒缺氧,冬天大雪封山、封路是常有的事,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3摄氏度。

  工作之初,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有些吃不消,胸闷气短,经常是彻夜难眠。但谢会贵不仅忍了下来,而且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骑马或徒步,走遍了黄河源区流域干流和各支流,行程近5000公里,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默默地做着前期的查勘工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谢会贵一干就是29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留在那里。

  承担最吃力的工作

  谢会贵的主要工作是测量黄河在玛多县的水流量。1979年冬天,上级又给黄河沿水文站布置了新的勘测任务——冰期试验。

  冰期试验需要砸开黄河厚厚的冰层勘测河水的流量和流速,这项工作在内地河流上做起来也不轻松,在高寒缺氧的黄河源区,其难度就更大了。谢会贵承担了冰期试验的凿冰孔任务,这是最吃力的工作。在不到内地40%的供氧量和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谢会贵和同事们每天背着10公斤重的工具,骑着自行车到60公里外的黄河边,在一米多厚的冰上凿出一溜冰洞,下大雪时还要挖开近1米厚的积雪。每小时进行一次取沙测流量的试验。

  仅1980年的冰期,谢会贵和同事们就测了40份数据,为下游的水文勘测、防汛、降水量的测量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材料。谢会贵也被誉为玛多的“打冰机”。

  保持最持久的热情

  29年来,谢会贵付出的不止是辛苦。由于生活条件过于艰苦,第一任妻子离他而去;长期恶劣气候的折磨,谢会贵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了,干重体力活时常常力不从心。有人跟他开玩笑:“‘打冰机’已经老化了。”但他不服输,始终热情饱满:“老化的‘打冰机’打起冰来一点不含糊!”

  谢会贵完全有理由向组织申请调离,但他从来没有提过。他说:“苦是肯定的,但再苦的活终究得有人干,艰苦的地方终究得有人去。”谈及现在的情况,谢会贵觉得很满足,现在搞测量可以坐汽车,每年还可以回到西宁休息一段时间。

  前不久,由于别的同事有事,本该休息的谢会贵又主动“请战”,返回500多公里外的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勘测黄河的水文情况。他说:“要把‘打冰’事业进行到底。”

  劳动者感言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观测的每组水文资料都能达到优质标准,为黄河的水文勘测做出自己的贡献。

  

黄河源头的“打冰机”(劳动者之歌)

本报记者 刘鑫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