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和谐南京”引起中央媒体广泛认可高度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3:25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南京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面发展。”这句话道出了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和美丽前景。眼下,南京这个最大的特色正得到中央媒体的认可和高度关注,聚焦和谐南京建设成为近几个月来中央媒体不约而同之举,仅上个月就有近30篇稿件向全国传递出和谐南京建设的图景和声音,从不同角度聚焦南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发展,在统筹城乡中促进和谐

  11月25日的《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数千字长文,题目是《龙蟠之地的强农之路——从南京统筹城乡发展看和谐社会构建》,写出了南京从“十里秦淮风情歌咏”迈步走向“百里长江竞发时代”,“其大气磅礴的城乡巨变统筹发展之势,令人为之称颂,为之倾倒。”

  [媒体评价]高淳县经济开发区,过去由于区位、交通等方面原因,工业企业数量偏少、档次较低,急需接受城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而白下区政府创建的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尽管拥有项目、人才、科技等多种特色优势,但受城区空间发展的制约,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两家联合建设“南理工——高淳产业基地”,高淳县今年1——10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8亿元,增长20.4%,财政收入9.65亿元,增长了27.7%。

  资本、产业、市场、人才资源丰厚的原大厂区,与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生态资源丰富的原六合县通过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被经济学家称为“不花钱而效益巨大的投入”。4年前,原六合县工业投入一年才2亿元,去年这个数字突破30亿元,今年将有望达到50亿元。5年前,六合利用外资一年只有几百万美元,而今年头5个月,就有3亿多美元的外资项目落户。一批批世界级的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聚焦六合。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六合实际利用外资连年实现倍增。去年一年,仅在老六合县境内,实际利用外资就达到了3.5亿美元,超过了前20年的利用外资总和。

  [背景]不让一个区县在小康路上掉队。”这句让南京农民兄弟内心暖融融的话这两年喊得特别响亮。2003年,南京的城市化率虽然高达74.2%,在省内城市中居首位,但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为此,南京在全国较早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确立“大南京”概念,缩小江南江北差距。当年,南京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的意见》,之后又制定了“1+5”文件,明确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郊县城镇化进程、完善郊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十大方面的政策举措。“农村八件实事”、新“农村八件实事”、全市157个单位帮促经济欠发达区县……

  随着一系列扎实措施的强力推进,南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成效明显:2005年与2000年相比,南京市郊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倍,年均可比增长17.7%;财政收入增长4.1倍,年均增长35.7%;农民收入增长53.2%,年均增长8.9%;郊县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了4.6和11.9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在破解矛盾中实现和谐

  中央电视台:《南京江宁区:利益协调让“失地”农民不失业》,新华社:《为社区和谐与百姓幸福打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架起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全网》……中央媒体对于南京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全面发展投入了高度的关注热情,在这方面,南京似乎总能涌现许多领先一步的创举。本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建立健全专项制度,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南京破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文章,而就在这一文章刊登的前两天,还是《人民日报》头版,则是聚焦南京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侧面,刊登新闻稿件——《南京形成大信访工作格局》;两篇文章对和谐南京建设的亮点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展示。

  [媒体评价]南京化建集团职工唐志勤没有想到,由于企业不能正常缴费而悬置多年的医保问题,随着南京市有关文件的出台,很快得到解决。困难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拆迁居民……涉及这些群体的诸多社会矛盾,如今在南京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而得到有效缓解。南京原有500多家困难企业因为不能正常缴费,影响到10多万职工未能纳入医保。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关于解决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意见》等,明确提出“困难企业为超出在职职工数1/3以上的退休人员一次性缴纳10年基本医疗保险调节资金后,在职职工可以参保”的解决办法。目前,南京市16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

  [背景]不仅是医保,涉及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各项保障,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过程更不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的过程,而是能及时有效解决矛盾,让老百姓满意的过程。对此,南京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针对被征地农民生活问题,2004年4月,《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施行办法》出台,将部分补助款项转为基本生活保障基金,使这些农民进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如何使拆迁居民的居住得到保障?我市及时实施“市场+保障”的拆迁政策,有计划地推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为拆迁市民实行住房托底保障;信访工作进社区,则是南京针对社会转型中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新情况而采取的新举措,化解了不少本来无法在社区解决的矛盾……伴随着一个个社会矛盾的及时化解,和谐南京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和谐文化,为和谐南京注入精神力量

  今年下半年,《光明日报》先后以3个头版头条,介绍南京和谐文化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分别是:《南京以文化教育创新名城》、《从政府经营到政府管理——南京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文化让南京闪耀个性光芒》。

  [媒体评价]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地方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但在今天,南京却走着文化与经济同台唱戏的道路,文化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发展文化产业似乎已经成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黄金之路。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在这场竞争大战中占绝对优势。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成功举办十运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系列活动;在优秀作品创作、文化艺术普及、优秀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涌现了《和平颂》、《神韵金陵》等优秀作品;金陵

图书馆新馆、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进一步彰显。

  [背景]去年底,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和论证,决定把“文化南京”确定为构建和谐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不仅确立了文化在和谐南京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文化给和谐南京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这个拥有广博文化资源的六朝古都以令人艳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

竞争力

  2006年,被市委宣传部定为文化推进年,这一年里,文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推进,政府每年将安排15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政策中列举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的20多个领域,其中非公资本投资最高可参股49%。所有这些都是今年推出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政。南京还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年目标:到201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左右,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比重的20%以上。(记者沈文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