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众多“豪宅”将聚乌龙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7:57 扬子晚报

  

众多“豪宅”将聚乌龙潭

  

众多“豪宅”将聚乌龙潭

  

众多“豪宅”将聚乌龙潭

  读者出题>>>

  有读者王先生来电咨询,日前乌龙潭公园正式闭园整修,不知修葺一新的乌龙潭公园会成什么样子。王先生告诉记者,“听说要打造文化公园,将魏源故居、方苞祠堂、颜鲁公祠都并入公园,颜鲁公祠我是知道的,可是魏源故居在哪?方苞祠堂在哪?它们现在究竟是啥样子?我这个生活在南京三十多个年头的南京人还真不知道。”为解王先生疑问,记者昨日寻访了这些古迹。

  记者出击>>>

  最近,曾被誉为“小西湖”的乌龙潭公园正式闭园整治。据了解,公园整治工作将分数步进行:第一步就是“拆屋”、“露脸”,依广州路而建的用于出租或办公的房屋将被拆除,园内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锁龙桥,因遮挡风光,也将被重建成平桥,明年五一,市民站在广州路上便能看见乌龙潭美景。另据了解,露脸之后的乌龙潭,还将被打造成“名人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将复建魏源故居,新建方苞纪念堂,扩大曹雪芹纪念馆,颜鲁公祠也将被纳入公园进行资源整合。

  魏源故居破旧不堪

  魏源故居现坐落于龙蟠里20号,是魏源青年时建造在乌龙潭边的私人别墅,有三进房屋,建筑面积582平方米,昔日魏源正是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的。按理说,这该是块雅静之地,不过昨日记者探访魏源故居时见到,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老宅,如今已是残破不堪。按着门牌号码,记者好容易摸到故居旧址,旧址大门跟普通平房民宅没什么两样,在旧址门口,竖有一块南京市人民政府1992年立的“魏源故居”、“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不过石碑被自行车修理摊挡住,上面盖了木板、车锁等杂物,记者做了清理后才见到碑文。走进一人多宽的宅门,故居现状让人失望,丝毫没有“文化味道”,狭窄的廊道里堆放了木料等杂物,小小院落,已经成为公共厨房,几个煤气灶台围着院墙摆放,锅碗瓢盆、木头架子散乱地放着。故居的厢房已经成了民居,厢房之间的空地,还搭建了不少小厨房、储藏室之类的小屋。

  住在故居已经33个年头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自己搬来时四十多岁,那时故居内都还是青石板路,客堂里的地面也不是水泥地,就是普通的泥巴地,几间厢房,都铺着木板,走上去会发出咚咚声,间隔房间的也不是砖头,而是木料做的板壁,隔音效果不是很好,谁家高声说个话,或者夜里晚归,都能听得到。因为年代太久,故居是危房办的重点管理点,重新给修了屋顶,铺了水泥路,砌了砖墙。不过,故居内没有洗手间,因为管道问题,也不方便修,居民们上厕所都是跑去对面四中,对大家来说,这很不方便。王大妈告诉记者,自己还没听说魏源故居将复建的事,“不过我是从心里希望这里能复建一下,一来算是真正保护了文物,二来我也好就此迁出去。”

  方苞后代住在祠堂上

  在探访著名的“桐城派”代表方苞所建的方苞祠堂时,记者打听到,虽然祠堂已经于1997年拆除,现在是“开元新居”所在。但是方苞的后人还是居住在方苞祠堂旧址。几番折腾,记者终于和方家第23代传人、方苞第7代孙辈方丽文女士取得联系。

  现年62岁的方丽文女士如今已退休在家,不知道是不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关系,方女士的文化生活相当丰富、时尚,除了上网聊天玩游戏、去BBS发帖跟帖,她还专门去学习了二胡演奏。方女士告诉记者,做为桐城方氏辈份最大的人,她现在的愿望就是好好把家谱重修一遍。

  据方女士介绍,方苞祠堂其实该叫“教忠祠”,修建于1742年。“那时候的人都比较信风水,方家对易经风水有所研究,据传把祠堂选在乌龙潭边,除了这里景色美,还因为这里有好风水,魏源、龚贤都住附近。祠堂名叫‘教忠祠’,我小的时候还见过牌匾,记得上面有‘乾隆三年’的字样,不过可惜,因为年代太久,后来牌匾自己掉了下来,砸碎了。祠堂初建时有4进12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安徽桐城学子来南京考科举时,祠堂就是他们的落脚点。”方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在祠堂出生的,自己跟爷爷、父亲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印象中,祠堂很大,四中边上的龙蟠里路一直伸到乌龙潭边,祠堂中间是个大院子,院子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厢房,同排的厢房与厢房之间,还有小花园。祠堂的地是青砖地,厢房搭的是人字形大七架梁,房顶椽子下面用石灰和青灰烧的万石砖做了间隔,整个祠堂至少有16根大柱,都是不易变形的白果木做的,最大的木柱直径最少40厘米。厢房里的间隔是斗子墙,这种墙,边上是砖头,中间还用胶状物做了填充,牢固也隔音。在我印象里,老房子虽然旧,但是冬暖夏凉,南京那么个火炉,夏天我们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也不觉得太热。”

  说起乌龙潭与方苞祠堂,方女士有谈不完的话,她告诉记者,以前小时候,围着乌龙潭住的人家都是在乌龙潭里淘米洗菜,“乌龙潭是活水,一边有闸,连着秦淮河,我们吃饭喝水全靠它。那时潭边有两个码头,一个用来洗菜,一个用来倒粪水,邻居们都很有时间概念,什么时候一起洗菜,什么时候倒粪水,像是约定好的,现在想来这样的用水很不卫生,但当时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乌龙潭修建公园,隔了围墙,我们也就没再用过潭水。

  再后来,方苞祠堂拆了建了开元新居,政府给我们分了房,我们还住这里,这里就是方家的根,安徽桐城的方家后人,还有台湾的方苞后人,也偶尔来拜访联络。”对于新建方苞纪念堂,

  方女士表示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给我打过电话,说要重修纪念堂,我和其他的方氏后人们也都说了这个事,大家准备,等纪念堂建好了,我们就把家里留下的纪念物都捐出来。我们家里以前有很多方苞藏画、方苞用过的砚台,不过都在文革中被我烧了砸了,很可惜,现在台湾六叔家还有些藏品,六叔虽然过世,但他的孙辈都愿意把这些东西捐出来给国家。”

  颜鲁公祠常有书画展

  与魏源、方苞故居旧址相比,乌龙潭边的颜鲁公祠保护还算得力,记者去采访的时候,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一级画师、河海大学书画协会理事长宋太炎教授正在举办私人的小型画展。

  祠堂小巷蜿蜒,白墙黑瓦,时不时还有小景出现,真有番曲径通幽的味道。在颜鲁公祠内,还有个茶馆,茶馆古色古香,正堂中间放着根雕茶桌,茶桌上摆放了几把紫砂壶,古意盎然,顺着祠堂内的小径走,能看见一个面积不小的厢房,厢房里摆放着画桌,厢房墙壁上,现成有挂画的工具。宋教授告诉记者,这里常举办小型书画展,租用场地的费用,不过50元一天,很便宜。“我和画友常来这里联谊,大家把画展示一下,然后在画桌上现场作画,有的时候还合作一幅出来,画展也不做什么宣传,完全是画友之间彼此交流技艺的一种自娱自乐。”宋教授告诉记者,乌龙潭公园已经闭园整改,自己也听说颜鲁公祠将并入乌龙潭公园。“不知道以后颜鲁公祠的规划定位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些爱画画的老年人很喜欢这里,闹中取静,收费也低,交通也方便,要是合并之后,公园对这个景点另外做安排,不能再随意开画展,或者要收其他杂费,那我们会觉得很遗憾。”

  本报记者 周西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