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滇缅文化交流之花鲜艳夺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9:30 云南日报

  ——写在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

  1957年,陈毅副总理有感于中缅“胞波”情谊,挥笔写下了“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2005年,在庆祝中缅建交55周年时,缅甸联邦文化部长基昂少将赋诗一首:“伊洛瓦底,源自北方。美好生活,历史记载。挚友兄弟,利益共享。”这跨越50年时光的诗歌唱和,可以说是中缅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1956年12月“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的召开,为两国文化交流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把中缅文化交流比喻作一首宏大的交响乐,那么,缅甸与云南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一个华丽的乐章。

  1956年12月15日至17日在我省芒市举行的“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是中缅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文化同流、民族同宗”的两国边民欢聚一堂,动作优美、刚柔并济的“嘎光”,舞步刚健、热情奔放的“目脑纵歌”等歌舞活动,把两地边民的心拉得更近。云南省歌舞团、滇剧团、杂技团等文化团体的精彩演出,为两国边民奉献了荟萃中华文化精品的文化大餐。

  云南的一些歌舞艺术精品也相继登上了缅甸的艺术舞台。1957年,刀美兰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在仰光演出了小型舞剧《召树屯》,深深打动了缅甸观众的心。1980年,由杨丽萍主演的大型舞剧《孔雀公主》在缅甸演出一周,杨丽萍用妙曼、轻灵的舞蹈语汇讲述的《召树屯与南木诺娜》——给这个在缅甸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作了一次美轮美奂的诠释,让缅甸观众领略了云南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和缅甸的文化交流合作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政府和民间互访更加频繁;文化艺术交流门类日益多样化,涉及歌舞艺术、绘画摄影、考古文物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以及图书馆事业等各个方面。

  1988年10月,云南省歌舞团、省杂技团受云南省政府的派遣联合出访缅甸,两周时间,在仰光、曼德勒、腊戍、东枝等地演出十多场次,每场演出都人山人海,杂技精品《狮舞》、云南民族民间歌舞《草人舞》、《搓蹉枣》等,让缅甸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2003年省杂技团赴缅甸访问演出。2004年4月11日至18日,应缅甸联邦宣传部和文化部的邀请,西双版纳歌舞团对缅甸进行了8天的友好访问演出。2004年5月12日至14日,应缅甸联邦宣传部邀请,云南省新闻代表团访问缅甸。2005年9月24日至10月3日,德宏州民族歌舞团赴缅甸访问演出。2005年6月9日至15日,腾冲农民绘画美术作品展在缅甸国家博物馆展出……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让缅甸人民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云南形象。

  为了更好地向缅甸人民宣传云南,宣传中国,受国务院新闻办委托,1993年我省创办了国内唯一缅语刊物《吉祥》。十多年来,《吉祥》已覆盖了缅甸11个省地,成为了缅甸人了解云南、了解中国的“窗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优秀读本。2005年,《吉祥》杂志又创办了网络版,如今,网络版每天的点击率高达3万人次。

  缅甸联邦政府也把文化交流视为增进中缅友谊的桥梁,不断派出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中国。1998年以来,缅甸国家艺术团每年应邀参加我国主办的“亚洲艺术节”。1996年4月,第四届中、老、缅、泰四国边境艺术节在我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缅甸派出一个艺术团参加。2004年第十届中、老、缅、泰四国边境艺术节在景洪举行,缅甸派出了国家歌舞团和景栋艺术团两个艺术团,典雅、优美的缅甸宫廷乐舞展示了缅甸歌舞艺术的魅力。2005年11月14日至16日,缅甸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昆明。2006年5月,缅甸派出艺术团参加了2006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缅甸文化艺术团的不断来访,丰富活跃了我省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我省广大群众通过艺术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了缅甸、了解了缅甸人民。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沟通情感、加强友谊、促进发展的桥梁。云南和缅甸的文化交流,为增进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传统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盛开在瑞丽江畔的文化交流之花为中缅两国关系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本报记者杨燕(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