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回首看武汉人 性情依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6:27 长江商报

  本报连续推出《武汉人性格阻碍城市崛起?》、《“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好”》等关于武汉人性格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市民的关注。武汉人究竟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

  多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此也一直非常重视。1999年,武汉市委有关部门曾组成“武汉人形象研究与设计课题组”,专门对武汉的形象进行研讨,并提出“文明、宽容、刚毅、创新”的八字目标。

  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作为专业的调查机构,曾在2000年3月时在武汉三镇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邀请部分市民、专家、学者和形象设计人员进行了专题研讨,对武汉人性格和形象的话题进行剖析和讨论。

  时隔近7年之后,本报记者找到当年参与研讨的两位学者进行回访,他们对如今武汉人的形象有哪些变化作了详细的阐述。

  武汉人仍不够宽容

  徐迎桥,50岁,江汉大学文化工作者,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当年话语

  我对武汉开始考虑重塑武汉人新形象感到高兴。武汉太有特点了,不是第一,但永远也不会落到最后。为什么?性之使然,太容易满足了。

  任何一个城市的形象都是在变化的。我们要在变量中寻求出一种定位来。目标模式的确定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抽象出现实的形象,再在这个基础上充实。

  武汉人的形象包括了一些很复杂的内容,是优点的同时也是缺点,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概括它,应把描述性语言用最恰当的词突现出来。如果现在还没归纳出一个形象模型,就不要急着操作。

  性格上没多大变化

  长江商报:七年过去了,您觉得武汉人的性格有变化吗?

  徐迎桥:从我个人感觉来看,武汉人性格没什么变化。一个城市的性格,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要想得到较大的改变,至少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长江商报:那您觉得武汉人是怎样的性格?

  徐迎桥:武汉人热情,即使是刚见面的生人,如果兴趣相投,武汉人可以立马与之成为朋友。但这种“随意性”的性格也往往使武汉人陷入不容易深交成朋友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在商业活动中就表现为没有契约的意识,往往只是“搭白就算数”,从广东、福建等地来汉投资的商人,对这种随意人也表示不可理解,让人觉得不踏实。

  这一点在城市建设中也有所体现,如对一些建设项目没有长远眼光,只注意到眼前利益,不能与“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接轨。

  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长江商报:有人认为武汉人喜欢“欺生”,您怎么看待武汉人这种性格?

  徐迎桥:这就是武汉人不够大度的表现。从地理面积、人口数量来讲,武汉的确是个大都市。但由于武汉市民缺乏宽容度,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显得有些小气。

  不够宽容,具体来讲就是有些事情上,武汉人往往太过于计较,喜欢占小便宜,更喜欢“欺生”。

  他们总喜欢以“大都市”自居、自傲,对于一些“小事”他们不愿做,而当别人因做些“小事”超过武汉时,他们又大多怨天尤人,并不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长江商报:这种性格对武汉的城市发展有影响吗?

  徐迎桥:有一定的影响。武汉人的一些表现往往令外地人不容易接受,在心理上产生“怕”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不愿意与武汉人深交的可能。而这一点,在商业上表现更为明显,一些外地人正因为“怕”武汉人而不敢在武汉投资。没有了经济上的支撑,当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汉市的发展。

  丑陋的东西正逐渐消失

  罗德毅,现为武汉科技专修学院常务院长,武汉市作协会员。1999年“武汉人形象设计”受访专家之一。

  当年话语

  形象是人的脸、城市的名片。武汉最发达的就是教育和文化,但最掉底子的又正是反映文化品位庸俗、教育素质低下的低级趣味范畴的东西。应该看到,文明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21世纪,还用几百年前的汉正街打码头的那种做派昭示天下,别人不说自己也会感觉像个混混。

  有位新加坡人到了武汉总结了三大怪:麻木冒着黑烟满街歪,菜摊小吃马路上卖,五花八门的牛皮癣满城开。这样的形象怎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很多丑陋的东西不见了”

  “这7年里,武汉的变化太大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德毅欣喜地说,相比7年前,武汉的文明度已经大大提高。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是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罗德毅说,打赤膊睡大街,是因为武汉夏天酷热,而且当时很多市民家里还没有空调;挤公汽,是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导致人多车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政策、管理上的进步,“曾经在武汉存在的一些丑陋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

  性格不是决定性因素

  武汉人的性格是否会阻碍城市的崛起?对此,罗德毅的观点是:可能有一些影响,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他说,武汉人说话大大咧咧,比较粗俗,很多外地人由于对武汉人的生性了解不足,造成他们对武汉人的印象不大好,甚至形成误解,有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影响。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罗德毅风趣地说,法国与武汉合作很多,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更是放在首位,“他们很可能就是看中了武汉人这种火辣辣的性格。”

  本报记者 何辉 望隽

  市民纷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继续为武汉崛起献计——

  做事要扎实眼光应长远

  武汉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这些性格对武汉的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昨日,记者对打进本报热线电话讨论的读者进行了回访,请他们从自身角度谈武汉人的性格特征。

  精明但眼光不长远

  在武昌居住的杨先生出生在武汉,他在武汉已生活了45年。他的父亲曾在东北当过兵,小时候,他受到过东北和武汉的两种文化熏陶。

  “北方人实在,武汉人表现得更多的是精明。”杨先生说,在单位和武汉人相处,觉得每次他们都很聪明,特别在一些事情的策划,还有想法上面,有很多好点子。

  武汉人的聪明是多数人公认的,“但是只重视眼前利益。”武汉地方文化专家董玉梅说,只看眼前可以赚多少钱,就满足了,没有长远的眼光。到现在武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氛围,一些企业“做大企业但小家子气”。

  开放但不扎实深入

  武汉的开放与地理环境有关。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武汉就是水运的要道,九省通衢,武汉积聚了很多外来人口。

  “这样的开放让武汉有了包容的特性,但又给武汉带来了不够深入、不够扎实的毛病。”董玉梅说。

  上世纪80年代,武汉曾出现过荷花牌洗衣机、莺歌牌音响、大桥牌衬衣等在全国叫得响当当的品牌,可现在没有新品牌的出现,这些老品牌也成了人们的记忆。

  “除了外来产品,市场的冲击外,是否还有我们自己的原因?”董玉梅说,武汉人应反思一下,为何北京、上海的一些老牌子可以保留下来?这主要是部分武汉人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

  热情但脾气暴躁

  很多外地人到武汉来会觉得武汉人很好客,特别是到武汉人家里做客时,端上桌的排骨藕汤让人觉得武汉人特别热情。

  但是在武汉人的性格中又夹杂着暴躁,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要骂人。老武汉人都认为脾气不好主要与武汉的气候有关。

  武昌某外资公司的李小姐在武汉工作已有4年,她的朋友从武昌火车站下来,准备去她公司找她,就找了一个人问路,那人操着标准的武汉话说了一通。可李小姐的朋友并没有听懂,当他再问第二遍的时候,那人瞪了一眼,说了一句恶狠狠的话就自顾自走了。

  正是这样的语言交流,让武汉人给人的感觉是欠修养,武汉有着深厚的城市底蕴,也有很深的文化气息,“人的性格把文化气息给遮蔽了。”董玉梅说。

  天生具有优越感

  从三国时期,武昌和汉阳就是这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武汉人的骨子里就有这样的优越感。”董玉梅说,他会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觉得别人都不行,就只有武汉人行。

  从北京来汉工作了八年的周小姐,她是汉口一家公司办事处的职员,在她看来,和她一起工作的武汉人与人交往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作为一个丈量标准,与自己的利益有关联才会去做。

  周小姐还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武汉人是“势利眼”,如果看到别人穿得差点,或者打扮得不好,就会有爱理不理的态度出现。

  武汉人很“江湖”

  哪里有了不平事情,朋友之间出了问题,招呼一声,人就过去了。汉阳的郝先生开玩笑说:“要是兄弟遇到麻烦,只要一声招呼,人就齐了,打群架压根就不怕。”这样的侠客风范让武汉人很“江湖”。

  董玉梅说,武汉人的本土意识其实并不强。造成本土意识不强的原因,她认为主要是武汉整个城市形成之初就是由外来商业人口构成。像汉正街,整条街就是外来商贩聚集的,武汉人没有形成自己的街巷,所以就难以形成武汉意识。

  在武汉生活了35年的宗先生说,真正的武汉人热心快肠,有难必帮;武汉人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与人为善,但是现在,成稀罕了!其实武汉人天性豁达,宽容豪爽。只要武汉人团结一致,真正的武汉人又会回来的。

  本报记者 黄蓓蕾

  反馈

  “十年后的武汉会更好”作者江航回应本报报道

  本报讯(记者 黄蓓蕾)昨日,《大武汉,你何时崛起》作者江航看到本报报道后,致电记者:“我相信十年后的武汉会更好!”

  他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先是东部沿海开放,再是西部大开发,后是振兴东北,唯独忘了中部。原先武汉一直引以为豪的区位优势,如今备加令人尴尬。武汉怎样恢复往日的荣耀,重振雄风,值得武汉人思考。

  “武汉人应该目标远大,”江航说,要做华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文化、金融、信息、交通中心,甚至国际大都市。

  他认为,武汉有这个潜力:武汉的区位优势、人才科教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交通、山水资源……“如果改变观念,从政府做起,发动全民,武汉会再现东方‘芝加哥’风采!”

  城市崛起首先应是市民崛起

  《长江商报》近日关于武汉崛起的报道引来一片热议。武汉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艰难转身,仅仅靠循序渐进的制度推进和资源的投入是不行的。一个城市的市民没有充满“建设性”的性格,就无法让城市承担改革的重任。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就要人的现代化;武汉的崛起首先需要的是武汉人的崛起。现代法律制度、科技力量、经济政策的全方位推进需要优秀的市民性格作为土壤。城市作为建设的客体,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人民思想观念和性格的投射。“大武汉”下生活的绝不应该是“小市民”。

  黄陂 肖先生

  反思

  每人多提高一点素质城市就会多一点和谐

  网友“似水年华”说,从打人的录像来看,司机在争吵中的态度也不算好。如果当时那位司机说话的语气友好一些,说话的方式注意一些。或许就不会出现如此野蛮的行径,“伸手不打笑脸人”。每一个武汉人都应该反省自己的言行,尽量的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

  网友“休止符”表示,武汉要发展,就要改变自己的城市形象,不要让武汉的形象成为投资者在主观上排斥的因素。

  三起公汽司机被打事件

  11月7日28名乘客旁观司机被打

  下午,在武汉561公共汽车上,两名男乘客与司机为2元车钱发生分歧,遂暴打司机,并打伤一名上前劝阻的车队女调度员,还将车玻璃砸碎。

  这一幕被车载摄像机拍摄下来,根据摄像记录,车上至少还有28名乘客,但在事发时均未上前制止,而是极力要求打开车门,并纷纷下车离开……

  11月28日65岁老人挺身而出

  早上7时40分,559路公汽司机上,一牵着小孩的大个男子因为下车较慢,车门夹着了孩子,男子竟挥着拳头向司机周金明大打出手,后甚至抄起水瓶砸向司机的头部。

  65岁的乘客石文学站起来大声喝止,竟遭该男子辱骂。石文学遂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后终于将男子制止。

  12月12日又一名女司机被打

  下午4点,在汉口武胜路电车1路站上,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为1元钱的纠纷对女司机大打出手,车上乘客依然无动于衷。

  今年发生司机被打事件七十余起

  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公交集团发生过的司机被乘客殴打事件大约有七十余起。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在发生的这七十余起司机被打事件中,大部分都没有乘客上前阻拦。

  本报记者陈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