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00000 勿忘国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7: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历史不会忘记,69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开始用坦克、枪炮和刺刀等武器在南京制造了大屠杀惨案,在其后的6个星期中,杀害我中国同胞30万人,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全市三分之一的建筑遭毁坏,公私财产损失难以计数。今天,我们在沉痛哀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亡灵之际,郑重宣誓:坚决维护历史真相,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篡改历史,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曾经饱受战争灾难的南京人民最懂得珍爱和平与建设和谐世界。因为和平是历史的启示,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希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矛盾此起彼伏,战争威胁、暴力冲突、恐怖主义,给各国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和不幸。南京人民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暴力和恐怖主义,用光大、平等、宽容、博爱精神,企盼不同民族的人民平等友爱,不同的信仰理解包容,不同的国度公平发展。南京人民期望:人类在交流中消除偏见,在发展中增强合作,努力构建和谐文化与和谐世界。

  ———《南京和平宣言》

  昨日上午10时,南京城警报长鸣。江苏暨南京各界及海内外和平友好人士近3000人在南京举行国际和平日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9周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的1个多月内,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大肆屠杀城内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达30万人以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举行。警报声响,全体人士向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默哀。《安魂曲》中,人们向遇难者敬献花圈并鞠躬。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孙安华说,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无数暴行中最惨烈、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浩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泯灭的伤痛。

  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悼念遇难同胞,就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历史罪行,遏制日本右翼分子竭力歪曲历史的逆流浊浪,反思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苦难的历史根源,颂扬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国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南京市民代表辛颖梅代表南京市民宣读了《南京和平宣言》。

  数十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赶到纪念馆参加悼念仪式。69岁的赵斌说,每年的12月13日,他都会到这里来悼念被日军屠杀的亲人和遇难同胞。“历史不能忘记。”赵斌老人不止一次地说。

  日本真宗大谷派友好访问团、日本妙心寺僧人、加拿大国际友人等也参加了悼念仪式。

  遇难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南京一批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寻找遇难者不断发现新线索

  为告慰亡灵,也为搜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据,近两年来,南京一批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直坚持着寻找遇难者姓名的工作:从海内外档案史料里,从被调查幸存者口述中,一个个曾经鲜活却被无情戕害的生命,逐渐重新被世人了解。

  尘封档案发现新线索

  在一张约60年前填写的“南京市人口伤亡调查表”中,家住门西杏花村13号的赵其发详细申报了一家4口被日军残害的事实:在1937年12月11日,79岁的赵傅氏被日军“枪打”;12日,48岁的赵陆氏被中岛部队“炮打”;13日,47岁的赵其贵以及18岁的赵芳宝也被日本人杀死。并注明“赵傅氏赵陆氏在门西杏花村死,赵其贵赵芳宝在城北三茅宫死”。

  这份调查表是南京学者近来搜集到的大量新证据之一,里面提到的这些姓名也在尘封数十年后重见天日。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十九集《日军暴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统计》主编郭必强研究员说:“2004年南京大学组织一批专家专程赴台北查阅档案,发现不少珍贵资料。当时凡是标题中有‘遇难同胞’的,我们就带回来,据粗略估算,新搜集的遇难者姓名就有数千个。今年我们再赴台湾,又发现数百个遇难者姓名。”

  妇女难童“呈文”报亡人

  在内地现有档案史料中,研究也有新发现。在当时国民政府进行的调查中,有不少大屠杀中幸免的南京市民送来长短不一的“呈文”,字字血泪,行行控诉。

  家住南京中华路小牵牛巷廿二号的萧潘氏给南京市政府的呈文中写道:“氏与两子夫等在家中未入难民区,不幸日敌冬月十一日闯进氏宅,将长子萧忠梁,卅一岁,拖拉至九儿巷被日军乱刀惨杀非命,又氏妇萧汉奇,五十一岁,冬月十三日日敌又闯进氏宅,将萧汉奇拖拉出去以致杳无音信,不知惨杀何处……”

  郭必强表示,这些呈文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王陈氏、刘马氏、杭朱氏等家庭妇女的名义所写,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年仅10余岁的难童陈树良、陈树瑶、陈桂霞等名义呈上来的,足可证明,她们的丈夫、父母等都被杀害,尤其可以证明残暴的日军所屠杀的是大量青壮年男子的事实。

  民间调查寻找逝去的记忆

  南京大学历史系张生教授说:“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学生在浦口沿江镇、泰山镇的所有自然村调查,又找出了100多位幸存者。”

  珠江镇中心村92岁的马家才老人回忆:“马义山,帮人家做活的,当时二十七八岁。日本人用刺刀捅了一下,见没死掉,逼迫宋老头用榔头捶他的头,捶扁了脑袋。孙春和,日本人来时,他没跑,在自己家被按在小板凳上,一枪打死了,当时60多岁。史朝贵,30多岁,上街去买东西,回来时与一队日本人擦肩而过,日本人在身后开枪杀死了他。”

  大屠杀纪念日应该设为公祭日

  成都老人呼吁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每年举行全国公祭活动

  20多年苦心收集上百幅日军侵华作战地图,家里也珍藏着许多日军侵华的重要资料。昨日,家住郫县北大街的杜长明打进本报热线,呼吁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杜长明今年60岁,是一位退休工人,他喜欢在旧书摊、废品收购站等地收集地图、抗日史料,他家收藏的日军侵华的地图就有上百幅。近4年来,他已收集了7张日军东北调查图。在杜长明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这本“天书”。该书由中支从军纪念写真帖刊发行会编纂、发行,出版日期为1940年12月15日,共有400多幅图画,集中记录了1937-1940年日军侵华战争时的场面。在画册上,可看到日军戴着防毒面具打细菌战的场景,也可看到日军空袭南京、漫天炮火的惨烈场面。

  “南京大屠杀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历史事件!”杜长明说,今年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时,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他说,长达6周的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悲痛记忆,“是日本侵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他希望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每年举行全国公祭活动,以提升民族精神,同时,也让国民勿忘国耻,铭记这段惨痛历史。记者周燃

  面对烧杀我们哭得眼睛出血

  谢蔚明,89岁,男,原名谢未泯,安徽桐城人。黄埔军校16期毕业,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曾任战地记者。南京保卫战中,谢蔚明脑子里是“不成功、便成仁,绝不做鬼子的俘虏”的信念。南京沦陷,死里逃生的谢蔚明辗转去了重庆。1940年5月下旬,谢蔚明离开重庆东下宜昌,他经常出行去霍山、六安、庐江、舒城、桐城、太湖、望江、阜阳各敌后区,目睹了日军种种暴行,亲见日寇屠村后,抛尸清江。对69年前的那场南

  京大屠杀,他从来没有忘却过。

  谈到69年前的大屠杀,谢蔚明立时双眼大瞪,两拳紧握:那时听到日本人侵略我们中国,又烧又杀,我们痛哭,眼睛里面出血啊!

  在接着的谈话中,南京下关、八卦洲,刺骨寒冷的江水,还有木排和小船,日本军舰的马达轰鸣和机抢扫射,这样的词汇反复出现在谢蔚明的表述里。他说,当年我们驻守下关,跟日本人开枪,“打呀”。但是,下令撤退,“部队就垮了,当兵最害怕的就是

  这个,兵败如山倒,官也不是官,兵也不是兵了”。他再次叹息道:“部队垮了。”

  在2000年谢蔚明写成的《我所亲历的南京大屠杀》中,他如泣如诉地这样记录道:“八一三”淞沪抗战揭开全面抗战序幕。1个月后,我带着抗日救亡的激情走上东战场,在南京教导总队入伍,时年20岁。我所在的连队担任南京太平门到中山门一线防务,士气高昂,下定决心要与阵地共存亡。不料12月12日夜晚,突然奉命撤出防区,从和平门城头缒城下到城外。一墙之隔,改变了人际关系,在城内,军纪严明的战斗集体,一到城外,变成一盘散沙,谁也顾不得谁。我成了失群的孤雁随着人流涌向下关江边。天色微明,拥塞在下关数不清的官兵,万头攒动。我碰上连队一伙伴,彼此合作找来一些木料,绑成木筏,放流大江,目的地是北岸浦口。我们错把八卦洲当成浦口,刚刚放弃木筏上岸,猛然机关枪声大作,枪弹当头掠过。原来是一艘日本军舰飞速开来,一边航行一边开动机枪,我身旁的士兵下巴中弹流血不止。”

  谢蔚明在八卦洲上“滞留数天”。他发现,洲上中国官兵人数之多,令其惊讶。而且,八卦洲已在日本敌舰重重包围监视下。每到夜晚,敌舰启动探照灯,发现有人偷渡,就用机抢扫射,中弹人的叫声惨不忍闻。

  一天夜晚,大雾弥天,他忽然发现一条民船停在江边,船上坐着二三十个军人,人多船搁在岸边开不动。船上军人要他把船推动,作为上船的条件。他不顾寒夜水冷推船,等到江水浸到颈脖子,船动了。船上的人将他拉上船,老船夫摇动双桨驶向江心,最紧张是穿越敌舰封锁线。天光明亮时分,他踏上苏皖两省交界的土地。后来听说,日本侵略者登上八卦洲烧杀掠夺,所有被俘军人在江边站队,用机抢扫射,然后沉尸江中。

  谢蔚明说,他从江水里爬上船,浑身湿透,船上其他当兵的,怕沾上水,就没跟我挨得太近。“一夜江风,我楞是挺住了,后来上岸,也没有生病,那时候,我靠的就是年轻。”这时,已爬上了偌大老年斑的谢蔚明脸颊上的表情,依旧大半是万分的惊悸,小小庆幸的叹息,则是一掠而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