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动力外出种田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8:20 石家庄日报

  一老农说:“我们这些老家伙总有一天会种不动地,到时候谁来种地啊!”

  一些基层干部甚至发出“十年后谁来种田”的担忧

  新华社成都12月13日电(记者杨三军沈罛李钧德)“年轻人不愿种田,年老的快种不动了。”记者最近深入川豫鄂三省产粮区调查发现,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
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甚至发出“十年后谁来种田”的担忧。

  遂宁市是今年四川大旱的重灾区,在这个市安居区常理乡酒店垭村5组,组长张元洪已70岁了。他告诉记者,全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六七十人,基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家种地的大都是老人。今年抗旱时想找几个年轻人引水抗旱都很困难。

  汝南县是豫南一个粮食主产县,该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晓文说,年轻人没几个愿在家种地,大都出去打工了,村里连个能当村民组长的人都不好找,只好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村外出打工人数最多的是雷屯组,去年一位村民的母亲去世,全组在家的男劳力全用上了,硬找不够抬棺材的16个人,最后,把外村来吊孝的人都用上了,才让老人平安入了土。

  湖北省随州市何店镇龚家店村位于平坝地带,水土条件较好。现年47岁的村民叶全华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镇上开‘面的’,一个到苏州打工去了,他们都不愿种田。村里有一些人家干脆把地送给别人种,举家外出打工了,像这样的,全村有50多户。”

  龚家店村村民叶忠清家的情况差不多,他有三个孩子,一个在厦门打工,一个在修车,一个还在上初中。他说:“算细账,种田没啥搞头,也划不来。但是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文化水平又低,也没啥技术,不种地干什么。再说,不种地自家的口粮也没办法解决。”

  记者了解到,虽然还不到50岁,但是常年在田间劳作,挑水、担粪等重体力活,已使叶全华和叶忠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种地,也不会种。”他们担心,“我们这些老家伙总有一天会种不动地,到时候谁来种地啊!最多10年时间,这个问题就会变得突出起来。”

  专家建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晓鸣认为: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村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家一户的超小规模生产,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异常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有免征农业税及进行粮食直补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民以种粮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励成效也较为有限。其结果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出现较为严重的单向非均衡流动现象。如果上述情况没有明显改变,种田农民“老龄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发展。

  ■郭晓鸣及川豫鄂三省的基层干部建议:

  在现阶段,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田农民有利可图。加大投入支持以提高品质为导向的粮食品种改良,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优价;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附加值,扩大粮食生产的增收空间;继续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战略,以扩大种粮农民经营耕地规模为基础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施差异性区域扶持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予更多的投入支持,从更宏观的层面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新华社成都12月13日电)

  新闻分析>>>

  惠农政策为何留不住农民外出的脚步

  近年来,国家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记者在川豫鄂三省产粮区采访时了解到,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种粮已成了“老年人”的事情。

  究其根本,种粮比较效益依然低下是症结所在。在位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汝南县西关客车站,记者日前见到了正要外出打工的三桥乡辛庄村村民刘百顺。他告诉记者:“村里‘能跑能跳’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农业税免了,粮价也不算低了,国家对种粮农民还有补贴,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俺们那里人均耕地才一亩多,化肥种子又一个劲地涨价,种地还是不划算。”

  记者在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和农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情况都差不多,结论大都是“没啥赚头”,而且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亏本是经常的事。很多农民反映,种粮保口粮、赚点油盐钱还可以,要靠种粮挣钱致富,难上加难。

  与种粮收益低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

  很多基层干部反映,农民的选择很实际,其中也透出很多无奈: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逼得农民别无选择。在湖北省随州市何店镇天星村,今年36岁、留守在家的王文义算是一个“例外”了,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他说:“我是没办法。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在湖南打工,一个还在上高中。要不是家中有患病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早出去打工了。”

  王文义说:“家里的6亩土地全靠我一个人种,根本种不过来。算算种粮的细账,除去成本后,没几个钱赚。靠种粮保吃饭可以,但用于看病、上学差得远。我二弟上高中每年就要花六千多元。我们这里还没搞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是个沉重的负担,前段时间我姑姑的胃严重溃疡,在区医院住了十几天,就花了1万多元。”(新华社成都12月13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