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亲情作业”当从小做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9:08 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瞿凌云

  武汉科技大学要求新生每月写封家书这一特殊的“亲情作业”,经本报披露后激起全国众多媒体及观察者的兴趣,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封家书”凸显亲情抵万金

  “大家看呀,我女儿来信了……”陈妈妈收到孩子的信后,高兴地拿到办公室跟同事“炫耀”。拿起电话准备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她的声音竟激动得有些颤抖。武科大学生小陈(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封短短的信件竟有如此魔力!

  家住潜江的李妈妈更是感到骄傲,几天前她已收到女儿小李这个学期的第二封信,“天气冷了,你们要注意身体,及时添加衣服……”简单的问候温暖着李妈妈牵挂女儿的心。她把女儿的信念给奶奶听,70多岁的老奶奶一脸的幸福:“我孙女真行!”

  本报关于“亲情作业”的报道在华中师大校园网上迅速传播。一学生留言道,大二时突然想让父母知道自己表现挺好,就洋洋洒洒写了几大张纸的信,父母看后感动得哭了。

  一封家书为何这么轻易感动无数家长?一封家书为何激起社会的广泛兴趣?武科大教授李锐锋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的呼唤,对和谐亲子关系的向往,而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却与大家向往的相去甚远。

  李锐锋分析,两代之间的爱长期单线流动,父母对孩子的爱长时间难以得到反馈和回报,心理落差很大,而孩子的亲情家书如春风拂面,给失落的父母极大的心灵慰藉,这正好满足了家长和社会对亲情的渴求心理。

  专家调查发现,社会的现代化造成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距离拉大,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两代之间的亲情正在疏远和淡漠”。

  武科大让新生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份亲情作业得到了小李等学生的积极响应,但却“难倒”更多大学生,约九成学生承认,“如果学校不检查将难以坚持下去”。

  家书可以取代,亲情不可取代

  过去只有纸,当然只有写信。现在都E时代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电子邮件就可传达问候,当载体已很多时,是否一定要写家书呢?

  华中师范大学一位行政工作人员甚至称,邮件、短信,打电话等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现代家书”,只是现代家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不再像传统家书那样以纸为载体。

  现代科技让现代人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书也不再是联系亲子等社会关系的唯一纽带。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郑丹丹介绍,短信、网络甚至可视技术的运用,使人们的空间感发生变化,学生出门在外远游的感觉变淡,出门的孩子很难有强烈的思念感并且有相应的行为表现。

  成长于现代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电子传媒而懒于动手写信,而在传统媒体熏陶下的家长对过去的家书联系方式满怀留恋。一封家书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但作者一刀在《工人日报》发表评论认为,现代通讯方式普及,年轻人充分利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到了只会敲键盘、按鼠标的地步,提笔忘字或连基本的文字格式都不懂了,这不能说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科技时代的悲哀和无奈。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书千百年来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于一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与启迪,也让每个游子多了一份对家的渴望,对亲情的向往。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教授杨一平认为,科技再发达,电子方式虽可取代家书部分功能,但它却无法完全取代家书独有的传情功能,比如家长可随时拿起来反复翻看,还可珍藏一辈子,电子邮件虽快速便捷,在电脑中保存一段时间终究会被删掉,而电话在一来一去中什么也留不下。

  武科大学生李静对此感触很深。她每周都给家里打个电话,但在电话中说“妈妈,我爱你”之类的话她却难以启齿,“在信中却很好表达”。

  武科大大二学生袁于飞坦言,学生不写家书,其实并不是家书过时了,也并不是因为没时间,很多人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及对父母的不关心寻找种种借口。据其了解,即使打个电话很方便,也没多少人常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父母。

  科技越来越发达,亲情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我们感恩的心却日益脆弱。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认为,当前沟通的工具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先进,但相应的却是人们思想的沟通却比过去少很多。家书即使可取代,两代之间的亲情不可取代。写家书,读家书,这是一种亲情的享受,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天伦之乐。

  亲情教育缺位中小学教育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亲情必须实现双向对流,这是武科大布置“家书作业”的初衷。

  武科大资环学院06级新生辅导员向艳认为,亲情教育是个基础教育,是个长远的系列教育工程,更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教授杨一平认为,我们的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只求学习第一,考试第一,其他的都不太重要,亲情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基本缺失或根本不受重视,学生一到大学就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学生当然犯难。

  亲情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遭遇缺失,在家庭教育中更是被忽略,甚至两代之间的关系还彻底颠倒了,“家长不是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相反的却是家长在孝敬子女”。从小到大在家长“孝敬”自己的氛围下成长,一到大学却被告知要孝敬父母,学生自然觉得不可思议。

  有专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孩子不仅不会对父母感恩,而且还造成了不少人冷漠的性格特征。要改善这种局面,除了改变教育方式外,还需要从中小学起就注意进行亲情、友情等情商的培养。

  而这一切都得从小事入手去培养,从素质教育的思路出发去设计。作者刘纯银在新华报业网上发表评论认为,给家里写一封家书、为长辈洗脚等正好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对父母要孝,对师长要敬,对朋友要仁,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所在。李锐锋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脱离实际的思想教育等众多因素,促使学生不懂得感情回报,导致两代之间的感情单线流动。要改变这一现状,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教授认为,上辈人虚心与下辈人沟通,下辈人主动向上辈人学习,每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建立起这样的文化,那么这个社会的亲子关系就和谐了。

   新闻链接

  孩子上大学半个学期,没给家里来个电话,也没写封信,焦急的父母以为孩子出事了,联系不到小孩,他打通了武汉科技大学相关领导的办公电话。深受触动的武科大给全校4700多名新生布置了一道亲情“作业”:每月给家里写封家书。

  可这份亲情“作业”难住了众多学生,有的写不出来,有的还纳闷“和父母有什么好说的”,有的压根不打算和家里写信,而约九成学生表示,学校不检查就不会坚持。

  “一封家书”的遭遇在本报11月27日社会新闻版“特别关注”栏目刊出后,迅速引起全国媒体和观察家的极大兴趣。在雅虎、百度、Google等网站上输入关键词“家书”和“长江日报”,据不完全统计,全文转载本报报道的媒体约百家,如新华社、信息时报、云南日报、兰州日报、华西都市报、文摘周报、新浪网、央视国际、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北青网、新丝路新闻中心、中国经济网、搜狐网、中华网等。

  其中《中国教育报》头版今日关注全文刊发,《工人日报》道德观察专栏、新浪网、浙江在线、光明网、新华报业网等配发评论,《中国青年报》将其列为“一周声音”的头条,与此相关的评论还在不绝于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