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金珑(11月19日):一点小思考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4:25 东方早报

  他们本身都是藏民。首先他们在当地任教数十年,学生遍布全乡、全县(当地的乡长等许多干部都是他们的学生),自己的孩子亲戚也大多是县里的公务员,非常熟悉、了解当地情况,能保证把善款用在实处。其次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热心爱护村民,深爱当地人的尊敬,短短几天我也深深地尊敬他们,他们能秉公办事。再者,他们的生活条件在当地算是富裕人家,刘老师已经退休,张老师就在学校任教,都有条件和有时间管理好善款。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能接受新观念的影响,非常乐于用新方法改变家乡面貌。他们是我们个人资助者
希望改变当地所必须依靠的种子力量。

  另外个人资助者最佳的资助方式应该是以书本资助优先,有条件的再资助学费。所有的孩子们都需要书籍,而当地非常的缺乏,以致于学校只能把图书室锁起来,每周由教师开放一次。通过赞助书籍,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接触到课外读物(在目前网络还不畅通的情况下),启发开拓所有孩子的视野,是所有物质资助中最有意义的一种。

  对于企业的资助就应该是侧重在学校建设和教师待遇方面。一方面让孩子在明亮的校舍中安心学习,另一方面稳定和鼓励老师,特别是民办教师,安心工作。通过他们稳定住学校、稳定住孩子是上善之道。

  但是个人和企业提供的金钱直接资助通常只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国家还必须考虑成立类似国外慈善基金会的方式,对大项目进行投资。就比如我们昨天去的温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种样板。这个温泉在当地已经存在许多年,由于在公路对岸的山腰,无法开发。温泉所在的村落多年都只靠溜索过岸,经济条件可想而知。经过乡长到州里花缘,由迪庆州烟草公司投资70万元,架桥、通简易公路、建设温泉游池和相关食宿设施,承包给当地人经营。每年创收35万元,上交乡政府10万元,其中50%留给当地的村寨扶持特色项目,20%扶持当地学校建设,20%资助困难儿童,10%用于补贴村干部办公费用。这种能够利用当地资源、不破坏生态、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让当地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项目应该是国家和社会大型赞助的重点对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让当地教育机构每年只能靠花缘生存,或者每年外界的赞助让当地的官方机构“伸手”成了习惯(比如西藏),都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今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XXX的“穷人银行”应该是国内认真学习的榜样。

  晚饭是乡长自费请我们吃饭。席间和乡长聊了许多。乡长比我年长一些,同属狗。2年前从县林业局副局长下来挂职锻炼。最近刚从上海嘉定区交流回来,是个比较有想法的干部。他介绍了他的想法:推广一个品牌、带动两个方向、扶持三个产业。

  具体来说,“文化品牌”就是以茨中教堂为核心,打造一个多宗教文化的文化品牌。燕门乡有藏、汉、怒、白等8个民族混居,一部分是当年神父的随行马夫和教民,一部分是建造教堂时从大理州过来的工匠。当地宗教混杂,夫妻信仰不同,同属藏教信仰的教派不同。当地还有“云南第一桉树”、最古老的葡萄园(法国当地已经失传)和酿酒技术、用汉文标记的藏语圣经等等,这些都构成当地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个不冒烟的产业可以成为当地有效的致富之路。

  “两个方向”是指水利和矿业。当地矿藏勘探一直是个空白,乡长正在联系相关单位勘探。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持保留的态度。一是水利对江流的影响不说,电有了卖给谁是个问题;二是好的矿业要么在深山,则需要解决交通,要么在江边,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目前退耕造林的成果。

  “三个产业”则是“造一万亩核桃林、圈养一万亩牲畜、种植一万亩秦芡”。当地气候非常适合核桃生长,但是由于品种的问题,去年一百万斤核桃只收入几十万元,也就是说每斤只有不到一元。而其他地区最贵能达到四十多元,相差很大。所以如果通过品种改造达到二十元左右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知道全乡每年的财政拨款只有一百六十万元,五十多个公务员的行政办公费用年均只有八百元左右。圈养则是主要提高牲畜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保持经济林地。根据乡长的研究,秦芡作为一种药物,其价格一直非常稳定,也适合当地的种植。个人感觉这种措施如果能落实到位一定是当地的福音。

  回到宿舍,尼玛校长、登品副校长和刘老师都在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乡长的话。以前脑子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似乎有了个初步的答案,那就是推行:以农代学。

  小的时候我读书的学校也有试验田,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农业知识,同时也是学校的一笔收入。茨中的学生普遍读书比内地晚二年,也就是说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十四至十六岁。当地正在由普六向普九过渡。小学是免费,初中学费免费,学杂费每月300元,十个月就是3000元。高中学费300,加上学杂费300元,则需要6000元。同时初中和高中都在县城,每年的交通费也需要4000元。这些费用对农民的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因此很多学生一旦上了初中,即使成绩优秀都非常辍学。今年茨中完小有20多个升初中的同学已经有7人同学辍学回家务农。一方面是学费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家里也需要已经十六岁的劳动力,特别是那些困难和单亲家庭。

  如果在乡长的三个产业,由乡政府扶持或者社会捐助,给学校划拨一定面积的土地,进行三个产业建设,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事情。一,学校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而不是只依靠花缘。二,学校可以分配一定面积的林地给学生种植,以这些土地的收入代替他的学费,既让他们有积极性,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三,学生和老师是当地的知识分子,通过这些项目可以把他们转变成实用的新型农民。就算了辍学也可以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带回家,把知识传播回去。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升学,现实地说,大多数学生依然要回家务农。我们需要新时代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这些想法我还需要在最后离开的时候与乡长沟通一下,看看当地政府的反应。请各位等待后续。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