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美利坚之鹰:拉姆斯菲尔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6:12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储昭根

  随着罗伯特·盖茨任命美国新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谢幕是不同寻常和难以评说的。路透社说,崇拜者将其看作是一名尽心尽职的爱国者,他重振了美国军事,推翻了塔利班及萨达姆的政权。而反对者则指责他是一名不计后果的好战者,他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军进退维谷,人力财力损失惨重。

  叱咤风云的“四朝元老”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1932年7月9日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房地产商家庭,1954年毕业于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修政治,并获学士学位。他人高马大,是橄榄球主力队员和摔跤的好手。在校期间,由于拉姆斯菲尔德掌握了一套被同学们称为“消防队员招式”的摔跤手段而令人刮目相看,被推举为大学四年级的摔跤队队长。

  大学毕业后,拉氏进入海军,成为航空兵飞行员。从军期间,取得过全海军摔跤冠军。许多了解他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说,他本质上就是名摔跤手:极富对抗性,特别钟情一对一的搏斗,极端自信自己赢得比赛的能力。

  1963年,拉氏刚30岁出头,就竞选联邦众议员并一举成功。1962年第一次当选为美国联邦众议员,此后连任4届直至1969年,并先后在众议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科学与航天委员会、政府运行委员会以及军事与对外行动小组委员会任职。1969年,这位青年才俊被尼克松总统看中,出任总统助理并升迁为“经济机会办公室”主任。在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下台之前,拉氏已任美国驻北约代表,开始涉足外交与国防事务。继任的福特总统先任命他为白宫办公厅主任,之后又转任国防部长。

  1975年11月,拉氏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后,独具慧眼地推荐34岁富有才华的切尼当了福特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从而使切尼得以挤身共和党高层。所以他是现任副总统切尼的伯乐和老上级,而后来出任国务卿的鲍威尔那时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中校军官。当时,美国大兵刚从越南战场上丢盔弃甲而回,美军的士气沉沦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谷底。所以这位美国最年轻的国防部长并没有多少机会一展雄才,仅仅14个月之后,他就随着在大选中落败的福特总统一起黯然下台。但1977年,他接受了卡特总统授予的美国公民最高荣誉奖章—“总统自由勋章”。

  1983年至1984年拉氏担任里根总统的中东问题特使、军控和经济问题顾问。里根任期结束时,曾有人支持他出马参加竞选总统。他自认为实力欠缺,而且财力不支,所以他很早就退出了角逐行列。

  1988年,老布什总统组阁时,拉氏也曾是国防部长热门人选。但由于他曾给老布什使过绊子缘故,让其失之交臂。在福特总统时期,老布什当年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也是华盛顿政治圈中正在上升的明星。可拉氏建议总统将其安排当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个职位当时被公认为是一项“政治毒药”的差事,谁干了,就甭想以后再度高升。1988年大选时,他给老布什寄了一张100美元支票,支持其竞选总统,但他却自作聪明地写了封短笺,表示自己也给其它候选人寄上了支票,这样可以降低压注的风险。这样斗来斗去,遂使他在老布什时期未能如愿。但拉氏的眩目履历,使威名远播的基辛格也不得不说,“没有谁比拉氏更适合担任国防部长了”,他“没有出马竞选总统就够令人遗憾的了”。

  应该说,自拉氏从政以来,只要共和党执政,就必然受到重用。甚至是民主党主政时期,也不能忽视他的存在。里根任内,他担任中东和平特使;老布什任内,虽然他已是大型企业的总裁且与布什本人有过节,但他仍受命研究联邦预算赤字问题。民主党人的克林顿任内,拉氏以国会授权成立跨党派机构“评估弹道导弹对美国威胁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98年7月15日发表评估报告,又称“拉氏报告”,推翻了中央情报局先前认定美国在2010年以前不会遭到导弹威胁的报告。而“拉氏报告”却下结论说,伊朗、朝鲜以及伊拉克,都可能“对美国发动导弹突然袭击”。这一结论给了“国家导弹防御”鼓吹者以强有力的炒作依据,并迫使中央情报局在1999年的新版评估中,改变调门,以与“拉氏报告”呼应。因此,拉氏从此被媒体称为“鹰派”和“冷战老手”。

  在时隔23年之后,2000年12月28日,拉氏被总统乔治·布什提名,2001年1月20日获参议院批准再次出任国防部长。从1947年美国设立国防部长职务以来,拉氏是历史上第一位“再作冯妇”的国防部长。1975年,他43岁,曾是美国的第13位国防部长,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69岁时第二次当国防部长,年近古稀的他再次成为第21位国防部长。作为一位曾在四届前共和党政府中任过职的“四朝元老”,他不仅拥有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和最老的国防部长的双重头衔,也成了娱乐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明星。

  出任国防部长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并且策划和指挥了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他喜欢插手一切事务,在“倒萨”作战计划上过于独断专行,引起了美国军方极大的不满,被称为“五角大楼的军阀”。

  “9·11”事件后,作为国防部长和坚决的主战派,他经常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恐怖分子,一定要斩草除根,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无辜者受伤,责任在恐怖分子一方。”正是他的这种风格,他又被标签上“布什的反恐代言人”称号。反恐战争无疑给了拉氏一次千载难逢的充分发挥其影响的机会,但是他的强硬和傲慢也让他成为布什政府中最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我们知道他们(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不需要为此争辩。”这般自信与粗暴地驱走批评是他典型的行为,而对一些人来说,这是狂妄。正因为如此,《时代周刊》在拉氏辞职后迅即发出评论文章,标题就开门见山地写道:“拉氏下台幕后:自大的危害”。

  新军事革命旗手

  拉氏是个改革先锋派人物,也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布什政府上台以后,以国防部长拉氏为首的“鹰派”,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军各项改革,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抢占“太空、信息和情报”三大制高点,通过发展包括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新“三位一体”威慑力量,形成攻防兼备的绝对优势,建立“21世纪部队”。

  正是在拉氏的主持下,美军积极开展了“以能力为基础”的、着眼于战胜“任何对手”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不但涉及军事技术、组织体制、军事理论、作战训练等领域,而且涉及军事管理、军事投入、军事制度上的变革,还涉及军事文化的革新,军事观念、军事精神、军人行为上的革新。正如拉氏2002年8月15日向国会和总统提交的2002年度《国防报告》中所说,“这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是“用我们的术语来重新定义战争”。

  为此,拉氏提出了以战胜现实和潜在的任何对手为目标,以美军先进的军事技术优势,包括精确火力打击优势和网络中心战能力基础之上,加快军队的转型性改革,基于信息时代的美国科学建军思路。并力主改进美国的作战方式,创造了所谓的“21世纪新型战争理念”。也就是依托强大的空中优势和信息战实力,利用情报信息、特种部队及地面轻型部队快速出击,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速胜的效果。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拉氏力争组建一支技术更先进、机动性更高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强、更容易部署的美国军队,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新安全环境的挑战,以确保美军的全面优势和美国的世界霸权。

  而拉氏上台后,他即下令对五角大楼的军事战略进行全面检讨。从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战争准备方针、战略力量运用到军事部署重点等方面均一一作了重新反思与定位,开始了被认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战略调整。人称拉氏“新军事革命”。

  从战争准备上,“两场战争”的战略已经过时,重点转向全方位应对。拉氏在谈到军事战略调整时曾多次表示,新型战争需要的不仅是新的作战模式,更需要“新的思维”。他最为强调的是军队必须具备多军种合成作战的能力。他说,将来的军队不应该陆军、空军和海军之间界线分明,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军种之间要能够密切配合,各个军种又必须具备综合作战能力。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在战争准备、军队建设上一直以打赢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为依据。布什政府则认为,美国的战略环境己发生很大变化,面临的威胁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因此,战争准备的重点要从打赢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调整为全方位应对,建军方针要由“基于威胁”转为“基于能力”,据美国2004年发表的《国防战略报告》,美国把以能力为基础的建军模式进一步明确为“1-4-2-1”型:“1”是保护美国本土,“4”是在欧洲、东北亚、东南亚沿海色中东与西南亚4个地区威慑敌对行动,“2”是在同时发生的2场战争中迅速击败敌人,“1”是至少在其中1场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4月,拉氏又提出了,“10-30-30”的“极限战斗力”新军事战略,即10天部署军队,用30天的时间进行战斗,然后再用30天重组部队。“极限战斗力”的本质在于“不增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大规模提升美军的全面战斗力”。

  从战略指导上,拉氏抛弃了冷战时期的基于威慑和遏制而转为“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采用基于性能的方法。国防部领导层不再过分关注哪个国家那个地区可能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是开始重视国家可能遭受哪些威胁,以及如何阻止和抵御这些威胁。拉氏对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你不可能知道谁会在什么时间破门而入,但是你知道他们会敲开你的门锁,因此你需要一个锁定插销安装在前门上”。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国家防御,国防部需要检查国家的弱点,而不是组建一支军队来打击某些敌人。

  从战略力量运用上,则倚重战略核威慑转为注重战略攻防兼备。同时,从全球军事部署上,重心也由欧亚并重开始向亚洲转移。2004年8月,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启动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动作最大、范围最广的军力部署调整。调整的重点是:稳固欧洲,将驻欧美军重点从“老欧洲”东移至“新欧洲”;突出中东,巩固在欧亚非结合部的布防;战略关注点东移,强化亚太驻军。美国认为,从中东到东北亚有一个广阔的“不稳定弧形区”,这一地区不仅是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存在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对称威胁,更存在着“出现一个有丰富资源的对手的可能性”,美国战略关注点和军事部署重点必须向这一地区转移。在此次军事部署调整中,西太平洋美军布防动向尤其值得关注。根据调整计划,驻西太美军兵力为7万人,规模首次超过驻欧美军。关岛距夏威夷6100多公里,但距台湾却只有2800多公里,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海空交通枢纽,是美军进军西太的“桥头堡”。自从2004年年底美国国防部长拉氏视察关岛时发出“我们建设关岛吧”的号令后,以关岛为核心的军事基地网将大大加强,美国在这个岛屿上军事布署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落败伊拉克

  拉氏的新型战略思维在五角大楼也并非一路畅通,经常与职业军官发生摩擦。拉氏认为美军、尤其是陆军受制于旧的武器系统和战斗准则,思维过于保守。他极力主张削弱参联会主席的权力,加强文官对参联会的控制。而陆军的许多高级军官认为拉氏的改革是对陆军准则、价值观甚至整个陆军机构的颠覆。拉氏的改革在美国国会引起极大的争议,陆军也开始发挥政治影响力同他作对。

  “9·11”事件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再次使五角大楼内的力量对比向拉氏倾斜。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出动大批特种部队实施机动作战,以空中打击力量对基地组织的训练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在极短时间内基本消灭了塔利班武装。布什对阿富汗模式大为赞赏。布什总统宣称,“阿富汗战争结束了美军十多年来对军队发展方向的争论”,进一步坚定了美全面推进军队现代化的决心。2001年12月,布什在对军队的讲话中宣布:“我们的军事革命才刚刚开始,它必将改变战争的面貌。阿富汗已经成为新军事思维的演练场。过去的两个月证明了一种新型的战术—高技术武器能够在一场非常规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拉氏的新军事战略在阿富汗不仅第一次得到了实战的验证,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巩固了拉氏本人的地位。在布什总统的支持下,拉氏逐渐取得了主导美国国家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大权。也就是推行新军事改革的主导权。

  随后的伊拉克战争却让拉氏饱受折磨,最后是从颠峰跌到谷底。伊拉克战争是新型武器的试验场,也是拉氏战法的试验场。在伊拉克战争中,拉氏改变了传统战争中攻城夺地、步步为营的战法,而是确定了“由里到外”和“巴格达第一”的战略,在集中空中火力打击伊拉克政府统治与指挥能力的同时,派出地面部队用“蛙跳”方式直接向巴格达推进。   

  据《纽约人》报道,拉氏在开战前至少6次表示要减少部队规模,致使美军第四机步师和第一装甲师直到前两天才开始打包从各自基地出发。而且在土耳其拒绝了美军进驻的要求后,作为美军战地总指挥的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曾要求等待更多地面部队到达科威特后再开战,但遭到了拉氏的拒绝。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后来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出现兵力不足的严重问题。椐《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透露,开战后已有十几位美军将领不满五角大楼运用“小型地面部队”攻击伊拉克的战法,认为这简直形同“儿戏”。许多将领认为,此次对伊用兵应按1991年海湾战争时的打法。然而,这种“鲍式”的传统作战方针却被以拉氏为首的国防部文职官员嗤之以鼻。

  对拉氏的新型战略,美国的舆论与军事专家的反应随着战事的进展而上下起伏。开战之初,美军的机械化步兵师快速向伊拉克推进,如果单以进军速度来计算,美军几乎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年迈的拉氏对此激动不已,不断有豪言壮语出来。美国国内也是一片赞叹之声。但在战局陷入僵持之时,又受到了四面八方的批评与指责。拉氏仍然固执己见地推行所谓“21世纪新型战争理念”, 遭到以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为首的许多战场指挥官的反对,“君命”与“将令”产生了“路线”分歧。美国内一些媒体开始批评他刚愎自用、一手遮天,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战地指挥官。也有媒体批评拉氏过分迷信特种部队和高技术武器,并且在制定作战方案时过分轻敌,草率地削减参战兵力,直到战争爆发后才发现失算了。而在美军随后出人意料地顺利进入巴格达后,批评之声又迅速沉寂。美国副总统切尼甚至不无得意地说,随着美军的每一次推进,美军方战略的“高明”将日益显示出来。

  美军2003年春进占巴格达,同时也预示了拉氏厄运。尽管美军在2003年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巴格达,但现在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完全解决当地不断发生的各类反美反政府暴力事件。美国原本打算,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大约六个月内,将驻伊拉克美军数量减少到三万左右,从而能腾出手来去对付其他地区热点。但由于现在美国将大约14.5万兵力投入伊拉克,因此在考虑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伊朗或者朝鲜核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面临着严重的兵员紧张局面。过去3年多,在伊拉克丧生的美军累计超过2800人,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有增无减,时下维持在15.2万人左右。美国用于伊拉克战争的军费开支急剧膨胀,超过3000亿美元。由于伊拉克局势至今动荡,暴力事件不断。美军遭到了意料之外的抵抗,这种抵抗对美军造成致命伤害,却将拉氏战法的弱点暴露无遗。他的小规模军队可以在伊拉克打赢地面战争,但是却无法在游击战中击败对手。

  自从伊拉克战争陷入泥潭,美国国内“倒拉”的呼声一轮接一轮。

  2004年春天对于拉氏来说,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让他陷入了惨遭指责的深渊,一度要求他辞职的声音如潮水般汹涌。

  “倒萨”议题曾帮助共和党在2002年的中期选举获得压倒性胜利,但这次中期选举期间投票点做的民意调查显示,60%以上选民对发动伊战表示反对。于是,在此次中期选举之前,华盛顿更是出现了“让拉氏下台,以挽救共和党颓势”的声浪。此前竭力鼓吹入侵伊拉克的新保守派也纷纷调转枪口,批评布什政权的内部问题使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成为一种灾难。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4家军方报纸:《陆军时报》、《海军时报》、《空军时报》和《海军陆战队时报》6日发表了关于伊拉克问题的社论。美国媒体4日提前曝光了这份社论,社论要求拉氏辞职,并称他应对美国在伊拉克陷入泥潭的现状负责,并说他已经在美军和美国公众心中失去了信誉,拉氏遭遇海陆空三军集体“逼宫”。

  11月8日,在眼花缭乱的民主投票中落下帏幕,民主党人终于再次夺回了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同时也宣告了共和党人的败选已成定局。共和党的败选从而最终成为促使拉氏辞职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天,布什在白宫记者会上亲自宣布了拉氏的辞职。极具争议的伊拉克政策的执行者、强悍和过于自信的“五角大楼老板”拉氏的辞职,成为继共和党失去国会控制权之后最震动美国的新闻。“和当年他闪电上任一样,这一次他提前离任同样让人感到惊讶。”

  英国《泰晤士报》指出,拉氏可称是布什在国会中期选举败北后最大的牺牲品之一,尽管没有人比拉氏对于华盛顿强硬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刻。事实上,拉氏本人已经在美国政坛高位上践行强硬的进攻性政策将近40年之久。在小布什有数次更换部长的经验后,却没有一位如拉氏般造成这么大的震撼。因此,拉氏的重要性在于不仅他是伊战的策划者,而且他对布什的影响及重要性,可能还超过在投票日去打猎的副总统切尼。继拉氏离职之后,五角大楼刮辞职风,美国国防部大批重要高官将随他而去。这或多或少足以说明拉氏所具有的影响力。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